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创建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发表时间:1941-05-10 15:04作者:李国妹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1941年5—9月,浦东部队900余人陆续到达浙东后,成为开辟浙东抗日根据地的骨干力量、创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的基础。

浦东部队多名指战员到达浙东后,和从华中局、新四军军部及一师中抽调的300多名重要干部,南渡杭州湾,登陆三北与宁绍地方党及组织的武装结合起来,先后经历了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大破袭、大反攻以及反顽自卫战等战役。直至1945年8月间,日本无条件投降,新四军浙东纵队奉命北撤。在这4年多的时间里,新四军浙东纵队(三五支队)在浙东区党委领导下,三北军民团结一致,与日伪军浴血奋战,在抗击日伪军和反顽战斗中,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很大代价,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英勇壮烈的革命斗争篇章。

1941年4月,侵华日军占领三北。日寇烧杀抢掠,勒索物资,十分猖獗,妄图“以华制华,以战养战”。三北地区顿时生灵涂炭、鸡飞狗跳,百姓难以安室,四处逃难。

1941年5月10日和6月16日,浦东部队两次登陆成功。部队踏上相公殿滩头,就严格地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当人们看见穿着一色土布便服的五支四大队伍,分不清谁是官,谁是兵。他们猜想着部队的来历,搞不清这支部队是敌是友。部队也不向老百姓派款派粮,保长办了酒席去“拉关系”,也遭到了部队的拒绝。这就使得长期深受国民党残留部队骚扰之苦的当地群众逐步与部队建立起深厚感情。

6月18日,庵东出动日伪军和翻译共37人,沿途疯狂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五支四大与宗德三大齐心协力,击败了骚扰百姓的日军。当地村民得到部队打日军的消息,异常振奋。他们自告奋勇,安排宿营地,送情报,当向导,为指战员们送饭送水,做好后勤工作。相公殿首战告捷,为浦东部队立足浙东取得了良好的开端,也取得了三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他们互相传颂着“海北来了一支纪律好,能打鬼子的队伍”,同时也激发了浙东人民敢于与侵略者反抗的决心。

为了防止敌人报复,部队当晚转移到段头湾一带活动。部队天天派侦察员到庵东至相公殿一带侦察,但一星期内不见敌人出动。于是宗德三大再返回相公殿,当晚宿营在相公殿东北张藩清家大屋,五支四大驻在南边。

6月25日,部队刚宿营就绪,驻庵东的日军五团大桥拖国部叫大西的大佐,亲自带领一个大队的日军,拉着大炮,来相公殿报复。五支四大与宗德三大同时与日军交火。日军遭到阻击,用大炮狂轰乱炸,因害怕再遭伏击,不敢恋战,落荒而逃,撤回庵东。

正当战士们还沉浸在“相公殿两战两捷”的喜悦中时,1941年10月22日,在慈溪横河镇七星桥,宗德三大队大队长姜文光和副大队长姚镜人遭到了日军的伏击,姜文光、姚镜人和29名战士壮烈牺牲。

五支四大与宗德三大两次相公殿胜利后,使地方党增加了对浦东部队的了解,他们在没有接到上级党指示前,主动敢于和部队发生横的关系,从而给予了更大的支持,使三北顺利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浦东来的部队。

1941年7月,忠义救国军系统的孙运达率李文元部和在苏北收编的两个土匪大队来浙,以苏鲁战区海上游击指挥部名义,驻于沿海一带,曾使浙东部队与浦东部队一度失去联系。组织上派朱人侠带一部分人枪加入孙部,被编为苏鲁战区海上游击第二支队第一大队,朱人侠任大队长,驻于下闸口一带,从而又恢复了我浙东与浦东的联系。

宗德指挥部二次遭到日军打击后,部队彻底覆灭,薛天白从此销声匿迹。于是,五支队四大队恢复了原来在浦东的番号。“宗德三大”不久也归入“苏鲁战区淞沪游击队暂编第三纵队”。

1941年10月,六师师长谭震林为加强党对浙东部队的领导,成立中共浙东军分会,吕炳奎任书记,王仲良、蔡群帆任委员,建立“暂三纵”和“五支四大”党工委,由王仲良、蔡群帆分任书记,统一领导三北地区抗日游击战争。

1941年年底,孙部从相公殿移到段头湾一带,当天拂晓遭到日本鬼子袭击,损失惨重。1942年初,孙运达和李文元相继率部离开浙东。从此,三北地区完全为我党我军所控制。新浦沿以东有林有璋、蔡群帆两同志率领的五支队;新浦沿以西有朱人俊、方晓等同志领导的三纵队。这两支名称不同的部队,群众早已知道,实际上是一个部队,故当地群众笼统地称为“三五支队”。

1942年5月, 浙东军分会组建南进支队,着手开辟四明、会稽山地区。

1942年5月31日,谭启龙、何克希等重要干部南渡浙东,谭启龙由张大鹏陪同抵达南汇县大团镇与连柏生、张席珍会合,6月下旬,谭启龙、连柏生、张大鹏率五支一大100多武装在浦东马勒港由船老大金阿妙护送,一夜航行到达古窑浦。

不久,中共路南特委书记顾德欢也到达,他们与中共浙东军分会书记吕炳奎会合,成立了中共浙东行动委员会,相继会见了中共宁属特派员王文祥、绍属特派员杨思一和海特派员王起,向他们传达了华中局关于开展浙东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根据地的决定,接上了与浙东地方党组织的关系。

1942年7月28日,中共浙东区委员会(浙东区党委)在三北宓家埭成立。由谭启龙、何克希、张文碧、杨思一、顾德欢任委员,谭启龙任书记。

1942年8月19日,成立浙东军政委员会,由何克希、张文碧、刘亨云、连柏生组成,何克希任书记。统一领导浙东地区抗日武装力量和政府工作。为建立统一领导浙东抗日武装的司令部,名义上称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三北游击司令部(后改称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简称“三北游击司令部”)由何克希(更名何静)为司令,连柏生为副司令,谭启龙(更名胡志萍)为政委,刘亨云(更名刘云)为参谋长,张文碧为政治部主任。由此,创建了以三北为中心的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

中共浙东区委成立后,中共路南特委遂改为中共浦东特委(不久将特委改名为地委)。由姜杰任特委书记。姜杰带特委机关驻浙东古窑浦一带,留在浦东的部队由姜杰直接领导。

三北游击司令部成立后,统一整编了浙东地区的主力部队,编为三、四、五支队和司令部警卫大队、海防大队、教导大队等。后曾撤销四支队,故一般又称三五支队。统一整编浙东部队:第三支队,支队长林达,政委蔡群帆;第四支队,支队长吴建功,政委吕炳奎(后朱人俊),副支队长张季伦;第五支队支队长由副司令连柏生兼,参谋长张席珍。此外,还有特务大队、新国民兵团及特务中队、海防中队等,共1261人,轻重机枪34挺,步马枪539支,短枪115支。此后,部队挺进四明山区,浙东抗日武装斗争出现新的局面。1944年1 月8日,根据新四军军部命令,浙东抗日武装部队正式宣布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这支部队在地方武装和广大民兵的配合下,英勇地抗击日伪军的无数次扫荡、“清乡”,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我党领导下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包括四明、会稽、三北(指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和浦东地区,人口400余万,面积约20000平方公里,成为19个解放区之一。

从1941年5月到1945年9月, 据不完全统计,新四军浙东纵队在浦东、三北、四明山、诸北、金义浦兰、诸义东、嵊新奉、路西、绍嵊等地区,进行大小战斗643次,攻克大小据点110个,毙、伤、俘日军官兵631人,毙、伤、俘伪军官兵8566人,缴获各种枪支7026支,各种炮39门,解放了上虞、南汇县城,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jpg

《忍痛告别浙东父老兄弟姐妹书》



建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王仲良回忆)1.jpg   建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王仲良回忆)2.jpg

建立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过(王仲良回忆)



文章分类: 抗战烽火
分享到: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