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保卫四中”到“淞沪五支队”发表时间:1938-08-31 22:28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1938年,南汇二区区长连柏生为发展抗日力量,准备筹建一支武装部队。连柏生等人在长沟、大沙、五灶、澜港等乡酝酿成立革命武装,但是缺乏一个合法的名义。 这时,浦东国民党散兵游勇团内有一于陶生,自称为忠义救国军四支队支队长。但国民党不承认他的番号,于陶生就联络地方绅士,自称县长兼南汇县抗日自卫团团长,有3个中队,孙运达为团副。连柏生便在8月底通过孙运达取得了“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简称“保卫四中”)的番号。 南汇县保卫团第四中队中队部旧址 部队没有枪,怎么办?于是连柏生便动员在周浦镇经商的堂姐夫,从他的商团中拿出2支枪。南汇县四团仓镇商人周毛纪也有12支枪,但未能取得合法番号。连柏生知道此事后便找周毛纪商量。双方同意合并,连柏生任中队长,王才林和周毛纪任中队副,有队员20余人。 连柏生等人仰慕保卫二中的纪律严明、声誉良好、群众拥护。他们还到保卫二中去学习,得到周大根等的热情接待和支持。 1938年8月,保卫四中正式成立,地点在南汇县二区。成立不久,中共江苏省委从上海动员一批难民来当战土。中共浦东工委也派了王三川、姚石夷(又名姚祥林)等担任保卫四中政治干部,故保卫四中从建队开始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 保卫四中成立后,郁德祥等携带全副武装回到保卫四中。11 月间,保卫四中20人在沈光中、郁德祥等率领下,曾经夜袭驻守在祝桥的日本鬼子,并散发抗日传单。 1939年1月,保卫四中驻盐仓镇西姚家楼房,遭到日伪军袭击,正在镇上查哨的特务长林有璋(林达)负伤,但部队迅速转移,未受损失。 周毛纪原想利用连柏生的番号,作为经商与保护他私人财产的力量。当时部队从地方筹募的经费由他管,但他账目不清,常把捐款作经商临时周转。1939年3月4日(农历正月十四),保卫四中驻在盐仓之西的叶家祠堂里开会时,管财务的人员要周毛纪结账。周毛纪做贼心虚,认为连柏生等故意要他难堪,就佯装请连柏生外出讲句话,待连柏生走出门外,周就用枪抵住连柏生。连柏生立即反抗,夺住了枪,枪就响了,子弹射中旁边的王义生脸颊。旁边的沈光中(一说王三川)当即开枪,把周毛纪当场击毙。 同周毛纪关系密切的忠义救国军第四大队大队长胡振海得到此讯后,立刻派其部队来进攻保卫四中。因处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卫四中决定撤退,向靠近沿海的长沟乡集中,当地群众也很希望他们回去。连柏生考虑到老是撤退也不行,因此就回到了叶家祠堂。胡振海知道后,又派人来打。但保卫四中在楼上,居高临下,胡振海占不到便宜,就撤退了。 为此,连柏生通过忠义救国军第一大队队长李文元跟胡振海从中调解,胡振海看形势对他不利,也就答应不再和保卫四中搞摩擦。 周毛纪被击毙后,保卫四中的领导有了调整,中队长连柏生,中队副王才林,沈光中任教官,下辖2个区队,一个流动队。一区区队长沈光中(兼),区队副张大鹏(兼流动队长);二区区队长蔡鹤鸣。1939年3月10 日(农历正月廿日),保卫四中由王才林带队,率50多名指战员和边抗四大一起,合力伏击潘家泓从祝桥出来骚扰的日军,帮助南汇县城驻军第一支队李文元部摆脱了日伪的进攻。此仗打死日军4人,打伤4人。保卫四中也付出了重大代价,徐应哉等6人牺牲,3人负伤,其中区队长蔡鹤鸣的手被打伤。 1939年下半年,敌人占领了奉贤、南汇的大集镇,忠义救国军无法生存下去,于陶生等外地来的队伍逃出了浦东地区,奚庚辛、丁锡三、顾立峰等本地游杂部队,统统投降日军,编为伪军。坚持抗日的只剩连柏生部队,威望逐渐提高。保卫四中通过缴获伪军枪支,并募捐经费,购买了一批国民党军撤退时丢下的枪支,力量得以壮大,活动范围由南汇二区扩大到了全县。中队的名义已经不适用。经过孙运达同意,浦东工委将第四中队改名为“抗日自卫总队第二大队”(简称“抗卫二大队”)。 南汇县抗日自卫总队第二大队大队部旧址 抗卫二大队大队长连柏生,大队副王才林。军需林有璋,教官沈光中。下辖一、二两个中队和特务区队。一中队长王义生,中队副张大鹏,政训员王三川。二中队长陈静,中队副张晓初。特务区队长由林有璋兼(后为戚大钧)。 1940年初,抗卫二大在二灶泓打了一仗,打死日军一个小队长,汪伪报上登载了此消息,在浦东很震动,但遭到日军报复。 1940年3月,在伪军中的储贵彬派人通知了林有璋(林达)的弟弟林有用日本鬼子要大扫荡的消息,想采取应对措施已来不及了。第二天,日伪军出动了2000多人,把海塘封锁了起来,北起江镇,南迄老港,西至钦公塘,在这东西10多华里,南北30余华里的狭小地区里,像梳子一样来回搜查。一中队区队长林阿本等6人被敌人抓住后当场枪杀。浦东工委委员朱君务与在望海乡同时被捕的其他5位同志因遭到了敌人的毒手而牺牲。周强的哥哥冷涛被一个农村妇女救了下来。抗卫二大把两个中队调离了包围圈,一个中队到周浦活动,一个中队搞了几条船后实行飘海斗争,连柏生同林有璋带一个警卫排到了靠近川沙、南汇交界之处的祝桥东北望海楼附近。日军搜索时,连柏生装病蒙头睡在农民的家中,得到了一位大嫂的保护,才得以脱险。林有用躲在一个牛棚里,敌人见又暗又臭,也就没有去搜。当时敌人的兵力很多,海里还有小汽艇封锁海面,根本无法打。那天敌人还出动了飞机,多亏当天雾比较大,敌人的飞机没有看到飘海的部队。 日军“扫荡”后,中共浦东工委召开紧急会议,分析了浦东的抗日斗争形势,作出了3项决策:(1) 对抗卫二大进行精简,将一中队人员充实到二中队,中队长陈静,中队副张晓初,区队长张席珍、周萍。后因张晓初调至奉贤民福乡开辟工作,由张席珍任中队副。 (2) 抽调王义生、林有璋、潘林儒、郁德祥、张耀明、俞谦等人赴“江抗”教导队学习。(3) 抽调戚大钧、何亦达、朱纪等10多人打入伪六团从事策反工作。抗卫二大拉到了塘西,分散行动。 1940年4月,陈静因工作上屡犯错误而调离,组织上派金子明到浦东,改组了浦东工作委员会。此时,抗卫二大二中队长由张席珍担任,指导员朱亚民,中队副林有璋。 1940—1941年间,抗卫二大陆续派干部连柏生、王才林、王义生、林有璋、沈光中、潘林儒等人到苏、常、太一带谭震林的“江抗”去学习,王义生、郁德祥等后来就留在“江抗”。从这时起,浦东党的关系也改由新四军东路部队党组织领导。“江抗”则派来了金镏声、凌汉琪、夏治行等干部。谭震林还同连柏生谈了话,指出:淞沪地区紧靠上海,环境紧张,因此浦东部队要“灰色隐蔽,长期埋伏”。 为了做到“灰色隐蔽,长期埋伏”,通过统战关系,连柏生同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指挥部打交道,争取得到一个国民党军队的番号。此时,顾祝同的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被日伪“扫荡”时消灭,抗卫二大便改称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简称为“淞沪游击队第五支队”或“五支队”。支队长连柏生,支队副王才林。 抗卫二大(后改称“淞沪五支队”)部分骨干成员(复印件) 上一篇转战三地的“边抗四大”
下一篇党领导的第一支抗日武装
文章分类:
抗战烽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