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中国第一枚探空火箭在浦东发射——踏访火箭发射纪念地

发表时间:1960-01-25 12:31作者:张建明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嫦娥五号升空前往月球取土采样的时候,我挑了个蓝天白云的日子,到老港镇寻觅火箭发射场遗址。听说我国火箭试验发射首次成功在浦东,浦东有幸,浦东骄傲。生在浦东长在浦东的我居然还不清楚到底在哪里,早就想探个究竟。老港在芦潮港、书院北边,处大浦东最东边,靠海,火箭发射地选在人烟稀少的海滩是有道理的。

这天来到沪南公路最东端,紧挨两港大道的西侧,见一枚20多米高的火箭模型,在浓烟翻滚的基座上直刺蓝天。主箭头边附着3枚小箭头并涂粉红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气势恢宏,很有震憾力,很有艺术性。一看就明白,这里有故事。猛然见火箭,兴奋不已。拿出相机,选择各个角度拍摄,绕塔四周,寻觅记载故事的文字。奇怪,除了基座四面16个字外,再无其他文字。方形基座四面有字,南北东西分别为“力飞冲天”“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开拓创新”。估摸此塔建成不久,未及“树碑立传”,让人不知此塔谁建、为何建在这里,尽管留下疑问有点遗憾,然而16字把航天人、中国人民特别是老港镇人民的雄心壮志表达出来了。

这儿是不是火箭发射遗址呢? 我跨过沪南公路,南行百米去问村民。正在场地陪一男一女两小孩玩耍的青年女子对我说,她是外地来的,不清楚。领我去问东家。东家阿婆年纪七十开外,正与另外两位老姆妈孵太阳结绒线。听说寻找火箭现场,站起来指点东南方向,告诉我,笔直过去的话,很近,一二里地,只是被好几条河浜隔断,只能绕道。不是东绕就是西绕,空手走路需得半日。东绕穿过两港大道到海边,要到大治河北浜掉头;西绕则到中港沿老芦公路南行,过老港旧镇再朝东,六七里路要的。

真是不近,半天才找到。老芦公路就是老港至芦潮港走公交的干道,在老港车站南1千米有条名叫“火箭路”的柏油马路,北依住宅,南为菜园庄稼田,能通汽车,直直向东,1千米多的样子,过了一桥,快到两港大道,又有一桥,还不见影子。阿婆说老远都能看到塔,怎么没有呀?再向农户打听,一壮年男子告诉我,就在两港大道那边。两港大道因跨河道而高筑,从底下穿过,前行百步,便见类似烈士陵园般的高塔。走近看,塔顶上有火箭头,直指蓝天。花岗岩塔基上有一行隶书:“中国第一枚实验探空火箭发射成功纪念塔”。我顿时闪出念头,这行字也可加注在沪南公路东端之塔身上,那塔也可这样注解,或将那塔移此,更显火箭发射雄姿。

68火箭发射-浦东新区人民政府2010年10月12日公布该遗址为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建国70年展照片).jpg

火箭公园内的火箭发射场遗址


这里己被辟为公园,名“火箭公园”,占地4.2亩,有溪环绕,走过小小拱桥就是火箭发射架基遗址。遗址约有篮球场那么大,低栏围成圆,入口处有浦东新区文物保护单位铭牌,上刻:中国第一枚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探空火箭T-7M发射场遗址。纪念塔就建在当年发射场上,塔基东侧有一有机玻璃罩护的遗存地基。围墙外四周同样有玻璃罩住的桩坑。透过玻璃依稀可见裸露的钢筋,有单根粗壮的,有多根细线成组的,横竖排排列,一坑一单元(即一个固定装置),有9个。与此相对,围墙内有9块花岗岩青石板上有文字简介,分别记录我国航天事业发展各个阶段的历史。

这个纪念地,南汇被并入浦东新区前5年,2003年7月已被列入南汇区文物保护单位,建设纪念碑则更早。1997年5月,在我国两枚长征火箭发射成功的时候,上海市科协宇航学会和南汇科协一起寻到了当年首枚探空火箭的发射架基座,在老港镇东进村3组,纪念塔1998年2月19日落成,碑高与当时的T-7M探空火箭总长度5345毫米一样,碑座上端为高2184毫米的不锈钢火箭模型。

这里有必要弄清探空火箭是怎么回事?在20 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提出:“我们也要造人造卫里。”卫星要上天,必须要有运载火箭。当时,我国在这领域还是空白。1958年8月,中科院决定将卫星发射作为当年的头等重要任务,并成立代号为“581”的工作组,由钱学森任组长。那时国家财力支持不足,基础工业薄弱,专业人才匮乏。面对困境,钱学森提出从探空火箭研制起步。探空火箭是高空探测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具有研制周期短、成本低、发射使用灵活等特点。从探空火箭入手,就可培养人才,锻炼队伍,积累经验。同年11月,承担发射卫星所需运载火箭研制任务的中科院第一设计院迁往上海,并将之命名为上海机电设计院。1959年10月,在十分保密的情况下,从设计到制造都在上海柴油机厂保密车间进行,仅仅用5个月时间,第一枚T-7M探空试验火箭研制成功。 然而要发射上天必须有一个既合适又能保密的地方。于是,在1959年10月,也就是在试制火箭的同时,中科院院士、航天部四院副院长杨南生等一批航天科技人员来到南汇沿海的滩涂上寻找,发现老港东南海滩比较理想,虽然是一片芦苇,却连通内河,离能走汽车的马路较近。便在那里设立临时军事禁区,开始了火箭发射的准备工作,建电站、仓库和简陋的发射控制室。那时祖国才解放十年,经济底子很薄,又逢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个年头,搞这样高科技试验困难很大。年轻的科技人员,从市区自带铺盖和食粮来到东海之滨,在滩涂上搭起了芦席棚,用草铺就地铺。从市区搬运火箭构件、器具、设备,为了保密总在深夜,车到老港镇转到船上,再送到基地,当场组装。若需改进,又得运回厂里加工。冬天的海边,天气特别冷,地上特别潮,海浪轰轰,海风呼呼,手冻脸痛,条件非常艰苦。就在这简陋而艰苦的环境中,科研人员和员工们用自己的双手,靠人力不几天就建起了一座20米高的火箭发射架。1960年1 月25日,开始第一次发射试验。当时,没有对讲机和电话,连指挥员下达发射指令都靠大喊大叫做手势。头两次试发时,还是用自行车打气筒作气源加注燃料,加注结束后,操作人员冒着危险跑到处于待发的火箭边拆下充气阀。直到第五次才改用高压气瓶加燃料,用自动脱落器拆卸充气阀。2月19日,这枚T-7M探空试验火箭在第五次发射时获得成功。这是上海机电设计院和上海机床厂、四方锅炉厂、上海柴油机厂、上海汽轮机厂、五七0三厂全力以赴、通力合作的结果。T-7M火箭在老港发射基地共进行了12次发射试验,由于发射场临近上海,周围地域较小,考虑到安全及保密等因素,1960年3月移师安徽广德山沟。

查资料得知,上海T-7M探空试验火箭试制成功之前,北京工业学院(现北京理工大学)于1958年9月8日在河北宣化靶场发射成功“东方1号”探空火箭,是二级固体燃料为动力的火箭,飞行高度7~8千米。1959年9月22日北京航空学院研制的“北京2号”探空火箭又发射成功。它是固体液体两级动力火箭,飞行高度4~5千米。老港发射的“T-7M”火箭全液体燃料火箭,总重190公斤,飞行8~10千米。对于这枚火箭试发成功,业界公认“这是我国火箭技术史上第一个具有工程实践意义的成果”。钱学森曾先后两次前往南汇老港海边发射场观看探空火箭的发射。其后长征一号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离不开探空火箭为之打下的坚实基础。上海航天也由探空火箭起步,并最终发展成为集弹、箭、星、船、器和航天技术应用产业于一体、并行发展的重要航天产业基地。

撰写老港火箭发射地踏访记时,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土壤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回到了祖国怀胞。在欢呼我国航天事业蒸蒸日上、走向辉煌之时,我们忘不了也不能忘上天逐梦人起步时的艰难、艰辛、艰苦,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他们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航天精神。在浦东开发开放而立之年,欣慰地看到浦东新区有关部门和老港镇正在逐步将火箭发射基地打造成集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航天展览展示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

68-火箭发射-T-7M001号火箭在发射前加注推进剂(2019年建国70年展照片).jpg


68火箭发射-1960年4月29日,张劲夫(时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兼副院长)、钱学森(时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副院长)等领导视察。(2019年建国70年展照片).jpg


68火箭发射-当时的发射指挥所(2019年建国70年展照片).jpg


68火箭发射-T-7M004号火箭发射成功后,张劲夫(前排左六)、钱学森(前排左五)与部分参试人员在发射架前留影。(2019年建国70年展照片).jpg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