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沪会战中的浦东“神炮”发表时间:1937-08-13 23:25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作者 庄秀福 1937年8月13日开始的淞沪会战(又称“八·一三”战役、第二次淞沪抗战,日本称之为第二次上海事变),被认为是中国走向全面抗战的标志。在这场时间长达3个月惊天动地的会战中,中日双方动员兵力超过100万人(日方动员兵力约25万人,伤亡4万余人;中方动员兵力约75万人,伤亡25万余人)。淞沪会战将日本“三月亡华”的狂言彻底粉碎,将日本拖入战争泥沼。 淞沪会战为上海和长江下游工厂与物资内迁赢得了时间,为中国坚持长期抗战起了重大作用。 在这次会战的前夜,国民党最高统帅下达了淞沪方面军队的战斗序列,张治中将军担任左翼部队指挥,张发奎将军担任右翼部队指挥。张发奎将军率第五十五师,第五十七师,独立第二旅等部队开赴浦东,负责阻击日军从黄浦江及海上登陆,保存右翼阵线,并适时打击黄浦江左翼之敌。 与左翼相比,右翼(浦东)是比较沉寂的,没有成为此次会战的重点。右翼将士在浦东各界人士的支援下,连续40多次击退企图登陆的日军,直至会战结束,国军全线撤退,日军始终未能占据浦东一寸土地。 对此,《申报》有详细报道。 如,《申报》9月4日报道:敌军又于昨晚10时许,以飞机飞往浦东烂泥渡轰炸,同时,满载敌军之小舰四五艘,即乘黑夜驶入南黄浦,至烂泥渡太古码头登陆。我军当以自动步枪及机关枪密集扫射,敌艇虽图逼近码头,均经我军奋勇击退。企图登陆,完全失败。 又如,《申报》9月10日报道:昨天上午10时许,有敌军一小部,由浦中敌舰掩护之下,在浦东三井码头偷渡登陆。我军俟其上陆未稳之机,即以密集机枪扫射。该敌稍事抵抗后,遂狼狈逃回。此役敌军被我击毙6名,我军仅亡1人。 另外,勇炸日军码头也值得一提。 浦东原有日本的根据地,日华纱厂、日清公司、邮船会所、新三井码头、老三井码头等五处,尽是日海军的粮库、煤库、弹药库、材料库,五处都设有碉堡,驻有守兵。其中三井码头共有浮码头四座,第四座码头(俗称海军码头)向日军驻沪军舰供煤。日军侵沪以来,数次在各码头企图登陆,对我威胁甚大,所以一定要摧毁它们。 国军三三〇团挑选了10名识水性官兵,起初想用钢钻穿洞办法,把码头趸船钢板穿透,使其沉没,结果因钢板太厚,未能奏效,后向上海警备司令杨虎申请发给炸药,经批准发给水雷4枚,以及雷管、发电机等全套,于10月某日深夜,派人把水雷安装在三井码头,人员安全撤回,即发电爆炸。4声巨响,三井码头飞上了天空。 在浦东战场,最值得称道的是炮兵。在会战中,浦东炮兵发挥相当的威力,被人们誉为“神炮”。 这支炮兵部队是陆军炮兵第二旅(旅长蔡衷笏)第二团第一营。它有“卜福斯”山炮12门,还配有良好的观测通讯器材,“卜福斯”山炮口径75毫米,最大射程9000米,最高射速每分钟25发,为当时炮兵中最优良的炮种。该营的主要任务是还击黄浦江上的日本军舰的炮轰,相机支援浦西我步兵作战。 浦东神炮 浦东炮兵忠于自己防守任务,在战斗中表现了大无畏的精神,机智灵活,群策群力,竭尽心智,保卫祖国领土。他们战果累累,其中有两个战案尤其令人振奋。 夜袭吴淞日军。淞沪会战爆发之初,由于我军民同心同力,坚强抵抗,日军企图登陆,均遭阻击,但其滩头阵地仍有相当进展,吴淞被日军占领后,其部队及指挥机关的一部分驻扎该地,并积存有大量军火。浦东炮兵奉命深夜进行奇袭。 浦东东北一带距离吴淞驻地很近,地势对我有利,且此处没有国军驻守,不为敌人注意。国军选择这里为据点,乘敌不备,对敌驻地发动突袭。深夜,炮兵第二旅第二团团长孙生芝派官兵五六人,乘小汽艇拖一艘小木船,上载“卜福斯”山炮一门,炮弹二三十发,还有必要的枪支、器材和工具,悄悄出发,前往浦东东北尖端,进入预先侦察好的阵地,稳准狠地猛击吴淞敌军驻地的仓库、临时码头和船只等。突袭结束,炮兵小分队迅速撤离,毫无损失。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这样的突袭有三四次之多,给日军以很大打击。 击伤日舰“出云”号。淞沪会战中,日本海军第三舰队的主要力量集结在黄浦江上,沿江停泊,势如水上阵地,截断我水上交通,威胁两岸。敌人舰只时有增减,一般在30舰左右,每舰有大炮12门以上,30艘军舰共有360门大炮,口径大,射程远,力量比国军大得多。而我领空、领海又被日军飞机和军舰所控制,这便使我们炮兵的作用受到限制。但即使在这样劣势的条件下,浦东炮兵仍沉着应战,伺机炮击。 浦东炮兵观测所设在耶稣堂楼顶,辅助观测所在陆家嘴英美烟草公司(英美烟厂(整理者注))大楼顶,楼底还有有限电话与后方联系。这些设备,为保密起见,全用麻袋覆实,因恐夜间人静,电话铃声响,被停泊在黄浦江上的敌舰察觉。浦东炮兵先后击中的敌舰在20艘以上,敌舰“出云”号也多次被击中。可惜浦东炮兵的山炮口径小,威力不足,未能把它击沉。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此次炮击中还击伤了日本的一个亲王。此人名叫伏见宫博义,在淞沪会战期间到上海,担任日海军第三舰队司令。舰队的旗舰为“出云”号,此艘被我浦东炮兵击中,伏见宫博义也被击伤。此事当时我军并不知道。直到70年后,2008年5月8日《人民政协报》文章《中国炮兵击伤侵华日军“亲王”》,根据1937年9月27日日本海军发表的公开资料,介绍了这一事件的经过,才了解当年浦东神炮立下的功绩。 这支炮兵部队参加了整个淞沪会战,立下了赫赫战功。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顾祝同为此多次以电话请右翼军总司令张发奎传令嘉奖。 1937年11月上旬,国军全线撤退,这支炮兵部队也随之撤到苏州,后参加南京保卫战,全营官兵英勇殉职。
文章分类:
抗战烽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