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你的鞭子》从南汇街头走向美国白宫发表时间:1931-10-10 23:21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现在六七十岁的老人大多观看或者听说过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动性、时效性和通俗性,眼下已基本绝迹,但却曾经像当今的电视小品一样辉煌过。 从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到抗日战争的胜利,《放下你的鞭子》在日寇侵华期间常演不衰,成了一部经典剧目。如果当时可以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话,这部街头剧在中国乃至世界短剧史上创造了演出场次最多、演出地点最广、影剧明星参与最踊跃、观众人数最多的纪录,是当之无愧的世界之最。
《放下你的鞭子》第一个女主角扮演者朱铭仙 《放下你的鞭子》作者是沪上著名戏剧、电影导演,艺术理论家陈鲤庭(1910—2013),“九·一八”事变前,21岁的他从上海大夏大学高等师范系毕业后来到浦东大团镇小学,是党领导的中国左翼戏剧联盟的成员。由于在乡村任教,他耳闻目睹了底层百姓的苦难和政府的腐败无能,尤其是小镇街上成群结队灾民逃荒的凄惨景象,刺痛了他那颗忧国忧民的心,受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德国文豪歌德的教育小说《威廉·麦斯特的学习年代》改编而成独幕剧《梅娘》(又译为《迷娘》或《媚娘》)的启迪,1931年暑假,他在《梅娘》的基础上再改编并创作了《放下你的鞭子》这部短剧。剧本原先是写从北方逃荒过来的父女俩在街头卖唱乞讨,控诉土豪劣绅、贪官污吏残酷的剥削压榨,迫使贫苦农民流离失所。当时因为剧本主题锋芒毕露,为免遭政治迫害,作者在刻蜡板油印该剧本时有意识地没有署名。同年十月十日,浦东南汇县举行游艺活动,上海左翼戏剧联盟在县城惠南镇十字街头搭台,首场演出了陈鲤庭创作的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 那年,“九·一八”事变正巧在《放下你的鞭子》创作之后、首演之前发生,随着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和广大民众抗日热情的高涨,在不断演出的实践过程中,左翼戏剧联盟的领导成员赵铭彝和陈鲤庭都意识到应该随着形势的突变,剧本要有新的立意。于是,把剧本的主题从原来的控诉阶级压迫改为揭露日本侵略者给东北三省同胞造成的亡国之痛,突出民族矛盾。剧本结构没变,仍然是老汉拉琴女儿唱曲,姑娘刚唱半句就咳嗽不止,老汉抱拳向观众道歉说:这是我亲生女儿,我们是东北沦陷后逃亡到关内来的,没饭吃呀,她是饿的。群众表示同情,纷纷掏出铜钱扔在地上,老人作揖道谢,又重新操琴,但姑娘由于饥饿仍唱不成腔,老汉怕观众走散而拿起皮鞭抽打,姑娘晕倒在地。这时有一位工人模样的青年从观众群中冲出来,大喝一声:“住手!放下你的鞭子!”最后全场观众义愤填膺发出怒吼,“打倒日本侵略者!”观众事先并不知晓,原来这位青年工人也是一个演员。 《放下你的鞭子》在浦东南汇首演后,很快就传到大江南北,当年在影剧界已颇负盛名的崔嵬从上海一路演到北京,和他搭档的是电影演员陈波儿,而比陈波儿更早扮演香姐的是朱铭仙。再随后的十多年间,先后参加该剧演出的影视明星有赵丹、崔嵬、陶金、金山、白杨、王莹、张瑞芳、章曼苹等,其中由著名演员崔嵬与张瑞芳搭档、王莹和金山联袂的演出最著名。1937年清明节,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北平“学联”组织了近万名学生到香山春游,但香山广场被军警包围,学联随机应变先安排学生分散活动,当锣声响起时,学生们纷纷向广场中间围拢,观看头戴旧毡帽、身穿破棉袍的老汉和村姑打扮的女孩卖唱。这次演的是经过崔嵬又改编的版本,加演了由他亲自作词、著名音乐家吕骥谱曲的《新编九一八小调》。张瑞芳扮演的香姐如泣如诉地演唱了这首插曲: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杀人放火真是凶,杀人放火真是凶。中国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恭恭敬敬让出了沈阳城! 九月十八又来临,东北各地起了义勇军。铲除卖国贼,打倒日本兵。攻城夺路杀敌人,游击抵抗真英勇。日本的军队有好几十万,消灭不了铁的义勇军! 九月十八又来临,不分党派大家一条心。先要复国土,再来讲和平。“亲善合作”不要听,抗日救国要齐心。中国的人民有四万万,快快起来赶走日本兵! 当崔嵬扮演的老汉因担心看客不给钱而举起鞭子欲抽打饿倒在地的女儿时,有人吼叫道“放下你的鞭子!”从观众中挺身而出,全场观众真情投入,分不清谁是演员谁是观众,这场演出激励着许多热血青年走上了抗战的道路。 王莹和金山曾随上海救亡演剧二队在武汉演出该剧,因为王莹主演过《赛金花》,金山主演过电影《夜半歌声》,所以二位大明星的演出很有感召力,轰动武汉三镇。演剧二队后更名为“中国救亡团”,赴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演出,向海外侨胞宣传抗日,募捐到3000多万美元支援抗战。1939年10月,旅居新加坡的徐悲鸿在一个广场看到好友王莹献演该剧,深受感动,他以赤诚的爱国之心用了约10天时间挥笔创作了同名油画《放下你的鞭子》,这幅高1.44米、宽0.9米以接近真人比例的作品,将香姐卖唱的凄婉神情和群众围观看戏的同情心态描绘得惟妙惟肖,这是大师徐悲鸿创作中最重要的爱国题材油画巨作,也是中国油画近代史中最具时事性的重要作品。 1941年王莹被派往美国,赴美前周恩来在重庆多次接见并指示她要成为中国人民的友好使者。在50多天搭乘海轮的漫长旅途中,王莹恶补英文,为她日后在美国用英文演出作好了准备。王莹到美国后,在友人的帮助下创建了中美两国演员共同参加的“中国剧团”,到美国各地演出《放下你的鞭子》,受到美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王莹用美国民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语言传递了中国军民抗日的决心和声音,为争取美国政府和人民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同情和支持尽了一份绵薄之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