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抗战时期的浦东人浦东事发表时间:1932-01-14 15:15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挑起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从此展开。中国局部抗战也从此开始。有着光荣反倭斗争传统的浦东人民,在民族危亡时刻,奋起反抗,谱写出了一篇篇可歌可泣的抗战篇章。 局部抗战第一战中的浦东人日本侵略者在东北实现了其侵略野心后,试图快速占领整个中国。于是,在“九·一八”事变不久后的1932年1月28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了“一·二八”事变。 上海是局部抗战第一战的发生地,同时,上海也是全国最早发动各界人士开展抗日救亡斗争的城市。救亡斗争中,黄炎培、杜月笙、王一亭、穆藕初等一批浦东人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不仅参与组织、领导了救亡运动,而且以各种形式支持十九路军官兵的作战。早在“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领导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就提出了“全力赴国难”的口号,1931年12月,又创办了《救国通讯》。1932年1月14日,黄炎培、史量才等约集了工商、文化界的人士,组织壬申(1932年农历为壬申年)俱乐部,讨论抗日救国对策。淞沪抗战爆发后的第二天,黄炎培与有“海上闻人”之称的浦东人杜月笙商议,发起成立了“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1932年6月改组为“上海市地方协会”),1月31日,维持会宣告成立,史量才为会长,黄炎培、杜月笙等人为副会长,黄炎培兼任秘书长。淞沪抗战最激烈的时刻,杜月笙、黄炎培不仅组织青年义勇军协助十九路军作战,还多次赶往前线慰问。慰问中,他们带了大批急需的物资,解战场之急。在维持会担任理事及慰劳组、经济组、交通委员会等负责人职务的穆藕初(浦东杨思人),每天奔波不停,从为十九路军采办粮食、租借汽车、筹募救国捐,到救济失业工人、与外国使团交涉,哪里有需要,他就在哪里出现。他还数次冒着炮火和日本飞机轰炸,出入前线慰问十九路军抗日将士。浦东同乡会的另一位重要骨干姚惠泉(浦东三林人),多次承担交通运输任务,置生死于度外。 关注抗战前线战场的同时,杜月笙、王一亭、穆藕初、叶惠钧等上海滩知名人士,依靠浦东同乡会、红十字会、佛教协会等组织,成立灾民收容办事处、“一·二八”残废院等机构,全力解决战区难民救济、卫国阵亡将士抚慰,以及伤兵、伤民治疗等社会问题,为中国抗战第一战尽了一份责任。 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一·二八”淞沪抗战由于多方面的因素,至1932年3月4日结束。之后,上海各界人士以各种形式发起长时间、大规模的抗日救亡运动。 面对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浦东各界人士也积极奔走,尽其所能。主要表现为: 一是参与抗日社团的组织领导作为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中心的上海,“九·一八”事变后很快成立了上海抗日救国会。淞沪抗战后,上海市民地方维持会改称为上海市地方协会。在上海几个全市性影响大的救亡组织中,黄炎培、杜月笙、穆藕初、王一亭等一批浦东人都担任了重要的领导职务。在上海市地方协会担任副会长兼总秘书的黄炎培,还发起组织“铁社”,作为策划地方协会日常工作的参谋本部。铁社的10个成员中,浦东同乡会的骨干占了5位。1933年初,日军进犯热河。2月,黄炎培与穆藕初代表上海市地方协会,赴天津、北平筹组东北热河后援会,期间还到承德前线劳军。1936年11月,黄炎培又一次受上海市地方协会委托,率团赴绥远抗日前线慰问。 二是组织募捐,从物资上支持抗日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的浦东同乡会,在募捐活动中,一批同乡会的骨干、元老起了带头示范作用。 同乡会元老穆湘瑶(浦东杨思人),1933年60岁寿辰时,亲友馈赠礼金2526(银)元,他说:“寿我者,当以寿东北义勇军,偿余素志。”随即把礼金悉数送浦东同乡会转交东北义勇军。当时上海抗敌捐募最多的,要数浦东同乡会理事长杜月笙。早在1932年,杜捐赠了两架飞机,供军队使用。在理事会的带领下,有着2万多人的浦东同乡会为抗日募捐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是兴办教育,提倡教育救国1932年5月,穆藕初决定捐资兴办一所中学,取名“位育”,于1932年9月1日正式开学。杜月笙也在上海西区法华镇投巨资创办了能容6000学子的正始中学。1934年7月,黄炎培在浦东高桥以浦东同乡会的名义建立农村改进会,以教育为先,实现“富教合一,振兴中华”。两年后,又在浦东地区的上、南、川各县加以推广。 四是注重抗日宣传,从精神上引导抗日局部抗战时期,除了杰出的爱国人士黄炎培、穆藕初外,还有一批人士在各自的领域作出了重要贡献。 著名报人瞿绍伊(浦东张桥人),上海沦陷后远走川陕,主持报社笔政,通过一篇篇文章,号召团结抗日;创办黎明书局的孙寒冰(浦东周浦人),1937年1月创办的《文摘》月刊,不仅发表大量抗日文章,还刊登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埃德加·斯诺记录的《毛泽东自传》,不少进步青年通过阅读《文摘》月刊,走上了抗日的道路。 杰出的音乐大师陈歌辛(浦东北蔡人),则是通过谱写抗日歌曲,培养抗日歌手而闻名于音乐界。早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17岁的陈歌辛就为爱国影片《自由魂》谱写了他的电影音乐处女作。之后创作的200多首歌曲中,不少名作走红上海滩,走红全国,成为救亡歌曲的佼佼者。 著名的音乐教育家黄自(浦东川沙人),“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他自作歌词,谱写了慷慨激昂的《抗敌歌》,接着又谱写了爱国合唱曲《旗正飘飘》等大量爱国抗日歌曲,1938年4月辞世前,还写下了抗日歌曲《热血》,他卓越的贡献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 红色版画家江丰(浦东川沙人),1931年开始创作抗日题材版画,1932年入党后在上海组织抗日团体,以及画报的编辑、出版,自己还创作了《到前线去》、《行军中的炮兵》等木刻作品。 而著名戏剧、电影导演陈鲤庭自1931年在南汇大团创作的短剧《放下你的鞭子》,从浦东演到浦西,从上海演向全国,短剧后来走向世界,1943年3月15日还到美国白宫演出,时任总统罗斯福、副总统华莱士及白宫其他高官集体观看。 五是全力组织难民收容、救济“九·一八”后,东北、华北地区的大批难民涌入上海,而“一·二八”淞沪抗战使市区的难民急剧增加。浦东同乡会在处理难民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立了收容所、孤儿院、救济处,帮助收容了大批难民。另外,出生于浦东周浦的沪上著名的慈善家王一亭,于1931年9月专门成立了“上海收容灾民办事处”,王一亭亲自任办事处主任,另一位浦东人叶惠钧(高行镇人)任副主任。办事处还租了10辆卡车,会同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和上海国际难民救济协会,全力收容和救济流落在街头巷尾的难民。 “七·七”事变后的36天“七·七”事变后不久,黄炎培就联合爱国人士江问渔、杨卫玉等致电宋哲元将军,希望奋勇作战,坚持到底。同时黄炎培找到担任上海市地方协会会长、浦东同乡会理事长的杜月笙,提出组织一个“抗敌后援会”。7月15日,抗敌后援会的筹建组织就成立了。抗敌后援会设九人主席团,杜月笙、黄炎培为主席团成员。后援会下设筹募、供应、救护、宣传几大委员会。杜月笙主动挑起了难度最大的筹募委员会主任重担。黄炎培担任了救护委员会组织工作,穆藕初参与供应委员会领导。 7月15日,就在各界抗敌后援会筹建的同时,发表了《告全国同胞书》,号召国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日。7月20日,杜月笙通过电台发表广播演讲,号召市民为抗日募救国捐。之后,黄炎培、穆藕初、王一亭也都到电台进行演讲,进行抗日宣传。 浦东同乡会的领袖及广大会员在上海为抗战日夜奔走的同时,东海之滨的川沙、南汇农村地区,王文彦、朱人俊、蔡辉等也在为抗战做力所能及的事。 1937年8月13日,日军在上海挑起了“八·一三”事变,爆发了震惊世界的淞沪会战。此是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转向全面抗战的历史转折点。 下一篇汪裕先在狱中给姐姐的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