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勇于探索的浦东职业教育

发表时间:2022-06-12 00:10作者:陈伟忠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作者 陈伟忠


为了振兴中华,改变家乡的面貌,浦东有识之士,黄炎培李平书、朱紫绶、秦荣光秦锡田杨斯盛张志鹤杨保恒、艾承禧、陆逸如、顾兰洲等人以教育救国为目标,于二十世纪初期开始了教育救国的实践,特别是黄炎培在浦东探索教育救国的道路上勇于倡导职业教育,并取得了十分可贵的经验。

一、探索振兴中华之方法,进行教育救国之实践

1903年,黄炎培怀着一颗教育救国、振兴中华的雄心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浦东川沙,开始他与同仁们进行教育救国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探索振兴中华之方法,黄炎培回到川沙后立即与张志鹤等人一起将观澜书院改为倡导新学的川沙小学堂,并在办学的过程中,提出了实用主义教学,以培养救国救民有用人材为目标。而后又与堂兄黄洪培在“内史第”创办了开群女校,开创了川沙女学之先河。1905年黄炎培受杨斯盛委托创办浦东中学,将学校作为进行教育救国探索的实践基地。1906年黄炎培与川沙同仁黄琮、潘守勤、沈亮启、陆家骥、张志鹤联名向厅署呈文,要求准予成立学务公会。经批复同意立案后,黄炎培任会长、黄琮任副会长,并把全境划为十九个学区。学务公会作为地方一个教育团体,“辅佐官厅,分划学区,经划学务,对于全境各学校,有考核指导之责”。同年成立劝学所,作为川沙厅署第一个教育行政机关。江苏提学使委任黄炎培为视学兼任劝学所总董。为了实现救国之目标,黄炎培、陆炳麟、张志鹤、潘其恕、陆家骥等人深入街坊乡村边宣传边进行劝学活动,以做到“无一人不学,无一乡不立学”。黄炎培又动员浦东工商实业界人士捐资助学。师资不足就办师范学习所进行培训。

辛亥革命后,黄炎培出任江苏都督府教育司长。在教育司长任内,他积极为中华民国培养人才,并大刀阔斧地创建、改建、扩建了二十四所省立高等、中等学校,办了大量的县立小学。为了寻找中国教育之出路,他决心对中国的教育作一次全面的考察。由此他以《申报》记者的身份重新回到社会上服务。经过考察研究与不断地探索,1916年,黄炎培在浦东川沙、南汇两县的教育会上提出了“倡导职业教育、振兴家乡教育”口号,并结合中国教育的现状,作了“职业教育必要”演讲。在他的影响下杨思地区的穆湘瑶、穆藕初兄弟等认为,“兴实业必须先谋实学,培养实业人才”,积极倡导与举办学校,并提倡义务教育。

黄炎培与浦东同仁又进一步提出了教育救国须先进行职教救国的观点,并且以浦东同乡会为基础,联络中国社会各界的著名人士发起成立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组织——中华职业教育社。

二、依靠职教社与同乡会,倡导教育救国从职教救国着手

在职教社和浦东同乡会的支持下,黄炎培竭力在家乡开展职教救国之实践。 1917年底,黄炎培在川沙公立高等小学任学务校董,在制订新一年教育计划时,提出了“以校园的一部分,来创办学校附属农场”的设想,并又亲自从学校的校园中挑选了学校附属农场的实验基地。选定后,黄炎培等人一方面派人去参观学习其他农校的办场植棉经验,另一方面着手制定办场实施规划,把农场划分为普通植棉场、育种植棉场和式作植棉场三个区。由于附属农场种植与科学试验相结合,因此在广收良种、改良品种、培育新种、改良土质、增加收获量等方面都为当地农民起了示范作用。 1918年,他又在顾兰洲、顾伯威父子的支持下,利用顾兰洲家宅的10亩桑园,办起了懿光女校,除普通课外,专门设立了缝纫课,并在小营房开辟了占地75亩的“顾氏植树场”,作学生的实习场所。1920年,他又支持陈行的秦锡田等将三林中学改为农业中学,支持宋晋渠在王港创办了培德商业学校。职业教育在浦东等地的推广与实践,真正体现了“凡职业教育--以经济为中心,而以教育为手段”的目的。

中国革命的先驱李大钊积极倡导到农村去与农民打成一片。由此,职教社在黄炎培等人领导下,也开始将推行职业教育事业的目光和心力从过去的注重城市工商社会转向农村。于是在社会各界的积极支持下,黄炎培依靠江苏省教育会与浦东同乡会等组织,于1920年10月成立了一个农业教育研究会组织,调查各地农村教育的状况,并开始注重征集对现行教育制度的改进方法。1925年,在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后,即于1926年5月15日,在东南大学正式成立了“联合改进农村生活董事会”,黄炎培出任董事长,同时组成了以赵叔愚为主任的昆山徐公桥试验区。

另一方面黄炎培在自己家乡倡办乡村教育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乡村教育改革的实践。提出“以生产报效国家,以科学开发生产,以人才运用科学”的救国救民主张。黄炎培开始关注中国共产党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行动,特别是共产党人倡导与开展的对劳苦大众谋福利行动与开展对平民进行教育的实践,不仅使他们能接受,而且为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所接受。1921年黄炎培专程去北京拜访了李大钊,以达到教育唤起民众,以组织发动民众之运动。于是,黄炎培在组织上海宝山平民教育促进会、浦东农村改进会时,就动员各种力量开展平民教育与农村教育,并得到了中共的大力支持。1924年,中共上海区委就决定加入黄炎培上海宝山平民教育促进会。后来又作出决定,中共党员可以个人的名义加入黄炎培平民教育促进会的教师及招生委员会。

三、实现职业教育救国之理想,必须与政治救国并举

黄炎培确信,与共产党人相一致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但怎样救国?怎样救民?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动员民众起来革命,建立一个孙中山提出的“民生、民权、民主”的政治修明的政府。黄炎培与浦东的同仁们认识到“专守教育岗位,不足以救国”,于是他们又立即组织了“农村教育研究会”,并先后在昆山徐公桥办了乡村教育实验区、黄墟乡村改进区、上海“漕河泾农学团、沪郊农村改进区”等实验基地与组织,以实现教育救国与政治救国并举的目标。

1934年7月, 黄炎培又在浦东高桥以浦东同乡会的名义建立农村改进会,以教育为先,以“改进乡村,普及教育”,“富教合一,振兴中华”为宗旨,并从“改进乡村生活,兴办教育,扫除文盲,协同农工,运用手脑,发展生产”入手,以学校为突破口,向农村辐射改革措施。

高桥农村改进会首先兴办教育,他们先把新港懿德小学接办后作为示范单位,着手进行改革试点,创设多种活动。聘请之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演讲《陶行知的科学下嫁运动和小先生制》,大大活跃了办学气氛。在懿德小学的带动下,周围的一大批村庄办学蔚然成风。

同时,黄炎培还与张尚志一起将高家宅小学和小徐家宅小学分别改办为创志总校和分校。创志学校积极推行中共与黄炎培都积极倡导的平民职业教育与陶行知的小先生制,让老师教学生,回家后让进步较快的学生去教育稍差的,稍差的学生去带动不识字的人识字、看书学文化。学校学生与农民的生活打成一片,农村学校越办越受群众的欢迎。

1936年12月,黄炎培又以中华职教社与浦东同乡会的名义发起组织了“沪东南合作事业促进会”,在上南川各县设立了分会。1947年,又组成农业改进会,主持拟订农业改进计划,在浦东川沙、南汇、奉贤以及松江等县设立分会。在浦东高桥、川沙、杨思筹建植棉农场,并且与蒋孝义一起在川沙倡办中国高级农业职业学校。竭力支持周增英创办了上海高行农业职业学校。从此各类职业教育性质的工人教育场、民众教育馆、农村改进会等等在浦东应运而生。浦东地区的这些职业学校创办之初,黄炎培总会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进行视察与指导,热情为职业学校题词。

在黄炎培与热心于教育救国同仁们的努力下,浦东成为探索教育救国、职教救国和教育救国与政治救国并举的实验基地。

1917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大会合影.png


中华职业教育社外景.jpg


中华职业学校实验工厂.jpg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