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工人阶级队伍的形成与发展发表时间:1921-07-21 10:59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鸦片战争后,上海港开埠。英法德诸国凭借不平等条约,在浦西强行租借大块土地形成“国中之国”的租界的同时,其经济势力也将目光投向浦东。以英、日、美、法、德为代表的经济势力,为控制贸易、垄断沿海航运,在浦东沿江地区建造了一批为贸易、航运服务的码头、仓储。同时把机器船舶修造业作为投资的热点,开设的船舶修造厂,从早期的密契尔船厂、浦东火轮厂、英海德船厂,到规模较大的瑞瑢船厂、和丰船厂、祥生船厂、耶松船厂、马勒船厂,浦东成为外商控制的船舶修造工业中心。除了机器船舶修造业,一批在行业中处于十分显要地位的企业也在以陆家嘴为重点的地区兴建,不少工厂的工人达千人以上。其中最为典型的英美烟厂,最多时雇佣的工人达万名。其次是日华纱厂,1921年已有工人3800多名。
西方经济势力在浦东沿江地区建厂设栈的同时,官办及民族私营企业也积极参与竞争,先后开设了一批民族企业,在外商夹缝中发展壮大自己。如1872年设立的晚清最早的官商合办的轮船招商局;又如1877年以现银222万两,购进英商在浦东的旗昌轮船公司,包括轮船11艘和码头、堆栈,揽载各地货运业务。沪上商界领袖虞洽卿以及陆伯鸿、穆湘瑶、刘鸿生、童世亨等为代表的爱国实业家,不甘心受压,也在浦东沿江地区寻找商机,或建造民营码头,或开办工厂,积极参与竞争。爱国华侨也在浦东建造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浦东分厂及中国酒精厂,为发展民族工业助一臂之力。至20世纪30年代前后,以陆家嘴为重点的沿江地区厂栈林立,已成为上海最早最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 随着以陆家嘴为重点地区的沿江地带大量企业的建立,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劳动力市场。浦江两岸及江、浙、皖地区的农民、渔民纷纷来此谋生。再加上兵荒马乱,连年灾荒,大批难民到浦东寻觅生机,成为工厂、码头的苦力工人,也是浦东最早的一代“农民工”,形成了浦东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移民。而这次大移民落脚的地区不是沿海一带,而是沿江地区。由于陆家嘴地区集中了浦东最多的码头及造船、卷烟、棉纺等行业的主要工厂,成为产业工人队伍人数最多、最为集中、发展最迅速的地区,也是浦东工人阶级队伍的发源地。 大批贫苦农民、渔民迁移到浦东沿江地区,为求生存,栖身于窝棚(俗称为“滚地龙”),不少人凭一根杠棒两根绳子到码头从事汗流浃背的搬运工作,而更多的到棉纺、卷烟、造船等行业就业。当时的工厂、码头普遍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经常发生,生命无保障。工人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而工资又极为低微,不仅遭受种种剥削,还要受洋监工的欺凌,受体罚和搜身的侮辱,处境极其悲惨。资本家为了降低成本攫取最大利润,一方面延长每天的劳动时间,工人每天工作最长的达14至16个小时;另一方面大量使用10到14岁的童工和女工,有的工厂童工和女工甚至占到全部工人的70%。据上海《民国日报》1917年7月27日对女工、童工最多的英美烟厂写道:“终日垂头曲背,劳作于烟气弥漫的空间,脑子都被熏得麻醉,衣服被汗染湿”,“工厂主怕烟叶受潮,不问冬夏,都是四窗紧闭,此等状况,实不异于身囚牢狱”。纺织业的女工们终日在高温和污浊的空间工作,而且“大多数纺织厂都不许为了休息和吃饭而停车,因此,工人们只是在最饿时才吃饭。”“厂中温度,平日较他处为高,灰尘与原棉之纤维,正散空中,在七八月间灼炽的热浪里,这个地方……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地狱”。 面对如此恶劣的工厂环境和残酷的剥削,为维护自身的利益,工人们自发地结成团体,不断地进行反剥削反压迫的斗争。早在1869年6月23日,耶松船厂英籍印度人卓尔哲无理枪杀工人王阿然,激起极大民愤。而东最早的罢工发生在1879年9月7日的耶松船厂,为反对克扣工资,工人举行集体罢工。之后,祥生船厂、英美烟厂、日华纱厂都发起过各种形式的罢工。但当时工人的斗争只是停留在经济斗争阶段,缺乏完善的组织,也没有坚强的领导核心,斗争的结果往往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即便成功,成果也极为有限。这种情况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党加强对工人运动的指导而有所改变。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次领导的工人罢工斗争发生在陆家嘴的浦东英美烟厂。浦东英美烟厂是当时陆家嘴地区规模最大的一家工厂,新老两厂的工人有近万人,工人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史。早在1916年、1917年及1919年,曾举行过多次罢工斗争。1921年7月21日,英美烟厂新老两厂8000多名工人为抗议洋监工虐待工人,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罢工。当时,正值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从报上得到消息后,党组织委派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成员李启汉同志领导罢工。李启汉等在烟厂附近的吴家厅租用一间房子作为工人集会的办事地点,多次召开重要的会议研究罢工中的问题,提出了“还我血汗”的口号。经过20天的斗争,资方答应赔偿罢工损失费1800元(银元),撤消洋监工,释放工人代表。 这次罢工斗争,是在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期间组织的,是党组织工人运动的一次成功尝试,被载入党的史册。党领导工人取得的罢工胜利,不仅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群众的志气,也教育、团结了工人群众。1921年8月,烟厂的工人代表在吴家厅召开了工人代表大会,成立了党领导的浦东地区最早的工会组织。按章程选出的工会,由刘凤臣担任会长,张子根为副会长。受此影响,1922年3月19日,浦东纺织工会成立大会在陆家嘴日华纱厂召开,经选举郭文华任工会委员长。党的第一位领袖、中央局书记陈独秀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李启汉等在会上讲演,勉励工人加强团结。1922年4月6日,新成立的工会随即领导了日华纱厂一、二厂3800多名工人的大罢工。在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领导下,上海机器工会、中文印刷工会等十余个工团,联合发起了“浦东纺织工人经济后援会”,号召各界人士募捐、支援日华纱厂工人罢工。经过斗争,迫使日本资本家答应了增加工资、赔偿损失、每年加资、不虐待工人、不无故停歇工人等5项条件,罢工取得了胜利。5月20日,因厂方报复,开除工人,工人再度罢工,提出承认工会等6项条件。劳动组合书记部发动各工会团体,支援日华纱厂工人,学生组织了罢工工人经济后援会,募集钱款。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在《先驱》发出《请求全国各界和各团体援助上海浦东纺织工人书》通告,号召全国各界援助浦东日华纱厂工人罢工。由于工人坚持斗争,日本资本家作出让步,历时16天的罢工取得部分胜利。 陆家嘴是浦东工人阶级队伍的发源地,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是浦东锻炼培养优秀共产党员的地方。在长期艰苦的革命斗争中,浦东陆家嘴地区涌现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共产党员,不少同志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名字载入了历史的史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李启汉(1898—1927),湖南江华人。1920年赴沪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旋转为中共党员,是党正式成立之前中共发起组的成员之一,是党早期青年运动和工人运动的领袖人物。1921年7月受组织安排到浦东领导英美烟厂大罢工并取得了胜利,他是第一个到浦东组织领导革命斗争的共产党员。次年4月6日,又组织发动浦东日华纱厂和邮政工人罢工,因而被工部局以煽动罢工罪逮捕,关押3个月后被引渡到驻沪军阀当局,关进龙华军事监狱,直到1924年10月13日经营救出狱。旋赴广州,被选为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兼组织部长,参加领导省港大罢工。1927年广州“四一五”事变中被捕遇害。 杨培生(1883—1827),江苏川沙蔡路(今属上海市浦东新区合庆镇)人。1906年进启昌机器厂做学徒,8年后成为艺技熟练的钳工师傅。1914年转至浦东英商祥生铁厂做工,不久被厂方提为钳工领班。“五四”运动期间,杨培生积极参与工人罢工斗争,接受了爱国思想的宣传。1925年6月被推为厂工会会长,中旬加入共产党,9月当选上海铁厂总工会委员,11月任中共浦东第一支部书记。在杨培生的影响下,浦东各厂工会和党团工作有很大发展,罢工斗争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1927年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起义胜利后任金属工业总工会主任和上海总工会副委员长。“四一二”政变后,继汪寿华任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后赴武汉参加中共五大和第四次全国劳动大会,分别当选为中共中央候补监察委员、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同年6月29日,在市总工会开会时被捕。7月1日就义于龙华。1949年后,烈士遗骨移葬川沙烈士墓。 徐佩玲(1914—1990),出生于浦东陆家嘴花园石桥路一户贫困人家。祖母是浦东英美烟厂最早的工人。因家境贫寒,11岁就进英美烟厂当童工。16岁进上海女青年会在浦东陆家嘴开办的女工夜校读书,并开始接受党的教育。1934年,20岁的徐佩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童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从此,在党的领导下,以女工夜校为掩护,长期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并先后培养、发展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其中有她的丈夫及妹妹徐佩珍(后加入江南抗日义勇军,烈士)。1942年,市委工委为加强浦东地区工厂党的工作,成立了中共浦东地区工作委员会(简称浦东区工委),书记杨秉儒,徐佩玲任宣传委员。1948年3月,浦东党组织遭到严重破坏,一大批共产党员被捕。徐佩玲机智地秘密转移了保存的党内文件和武器。上海解放初期,徐佩玲从事工会工作,之后为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和援外工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因而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并获得国家纺织工业部颁发的甲等奖。
文章分类:
工人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