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10.03-解放日报《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发表时间:1980-10-03 16:47来源:《解放日报》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许多兄弟省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的一些省市发展速度开始超过上海。上海各种优势一个一个地相继失去,技术进步迟缓;城市设施严重老化,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住房之缺,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三废”污染严重、经济运行效率明显下降。但是,处于改革开放“后卫”的上海,源源不断地为全国的改革与发展作出各方面的贡献。在当时,上海财政上缴约占中央财政收入的六分之一。另外,地方财政大包干在全国各地多在1980年就已经实行了,但上海却迟至1988年才实施。统收统支等政策影响了上海潜力的发挥。 1980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头版发表文章《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 文章的作者是上海社会科学院部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沈峻坡。文章开门见山列举了上海在经济上至少有十个全国“第一”: 一、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八分之一强,产值之大,居全国各省市的第一位; 二、出口总值占全国四分之一强,其中本市产品占60%,创汇之多,居全国第一位; 三、财政收入占全国总收入的六分之一,上缴国家税利占中央财政支出三分之一,上缴之多,居全国第一位; 四、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979年为30013元,高于全国各省市平均数1.5倍以上,居全国第一位; 五、工业每百元固定资产实现的利润,1979年全市平均63.73元,为全国平均数的四倍,居全国第一位; 六、工业资金周转率为69.5天,周转之快,为全国大城市的第一位; 七、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每年国民生产总值,1979年为1590美元,生产水平之高,居全国第一位; 八、能源有效利用率,1979年为33%,高于全国平均28%的水平,居全国第一位; 九、商品调拨量,上海商业部门调往各地的日用工业品占全国调拨量的45%,居全国第一位; 十、输送技术力量,解放以来上海迁往内地的工厂300多家,并通过其他各种途径,输送技术人员、技术工人超过100万人,居全国首位。 文章又列举了上海五项全国“倒数第一”: 一、市区平均每平方公里有4.1万人,城市人口密度之大,为全国之“最”; 二、建筑密度高达56%,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拥有道路仅1.57平方米,绿化面积仅0.47平方米(像一张《解放日报》那么大),建筑之密、厂房之挤、道路之狭、绿化之少,均为我国大城市之“最”; 三、上海市区按人口平均计算,每人居住面积为4.3平方米(包括棚户、简屋、阁楼在内),4平方米以下的缺房户有918000多户(其中困难户、结婚户、特困户、外地调沪无房户共69000多户),占全市户数60%左右,缺房户比重之大,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四、上海因交通事故造成平均每万辆车一年死亡人数为42.5人,车辆事故为全国大城市之“最”; 五、由于“三废”污染严重,上海市区癌症发病率之高为全国城市之“最”。 文章指出:十个全国第一和五个全国倒数第一,在上海同时并存,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上海在取得重大进展、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出现了不少矛盾,主要是综合平衡遭到了破坏,比例的失调相当突出。 文章一见报,反响强烈,当天的《解放日报》零售脱销,进而引发全市上下对城市未来发展的大讨论。 上海向何处去? 人们把目光投向了与浦西一江之隔的浦东。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浦东地区开发建设的问题,被提到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文章分类:
本埠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