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纪实发表时间:2022-08-05 20:11来源:浦江纵横 上个世纪90年代初,我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审时度势,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后也要这样搞。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海”。由此,随着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深化,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被提上议事日程。 1992年10月,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提出,要“尽快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竞争的发展趋势,从我国现代化发展高度制定出的一项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标志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最终确立。 2004年7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上海视察时,强调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和现代化大都市,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2006年3月,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上海代表团讨论时,胡锦涛总书记又要求“上海在加快建设‘四个中心’进程中,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极为重视和关心,并高屋建瓴地指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事关全局的国家战略,是中央交给上海的历史重任,上海要努力开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数次视察上海,均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寄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嘱托。 2013年8月由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的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大陆首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也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一项重大创新。 从上海自贸区“呱呱坠地”之日起,习总书记就一直因势利导,对其成长、发展做出具体指导。 2014年“两会”上,习总书记要求上海自贸区形成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把控好风险。 2015年,上海自贸区“小荷已露尖尖角”,习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好辐射带动作用,增强服务我国经济发展、配置全球金融资源能力。 陆家嘴金融区。摄影:道润 2016年,上海自贸区峥嵘之态渐显,习总书记便指出自贸区建设的核心任务是“制度创新”。 而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习总书记更是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寄予厚望,提出了三项新的重大任务——增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新片区、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将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 2019年11月3日,习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要深入推进党中央交付给上海的三项新的重大任务落实。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要进行更深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努力成为集聚海内外人才开展国际创新协同的重要基地、统筹发展在岸业务和离岸业务的重要枢纽、企业走出去发展壮大的重要跳板、更好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重要通道、参与国际经济治理的重要试验田,有针对性地进行体制机制创新,强化制度建设,提高经济质量。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要坚守定位,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支持和鼓励“硬科技”企业上市,强化信息披露,合理引导预期,加强监管。长三角三省一市要增强大局意识、全局观念,抓好《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贯彻落实,聚焦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项目、重大平台,把一体化发展的文章做好。 一、精心布局、运筹帷幄 1992年,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标志着上海正式开启了新时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伟大征程。这一年,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正式确立为国家战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从此翻开了新的历史篇章。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战略目标确立以后,在中央有关部门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反复的酝酿和实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逐步由宏伟的战略构想变成清晰的战略规划,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战略步骤、阶段目标、突破方向、路径选择等逐渐明确。 2004年2月,根据中央对上海的战略定位,上海市委市政府推出了《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将建立人民币产品中心作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突破口。这是自中央1992年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以来,上海第一次明确其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路径。 《纲要》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中长期目标和战略重点,进行了细化和深化,提出了“三步走”战略以及要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中心的目标。总体思路是实行“三步走”战略,即从现在起到2005年,打好基础;到2010年,形成国际金融中心的基本框架;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为此,上海确定的建设路径是:依托上海完善的金融市场体系,在中国入世、人民币实现自由兑换、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动下,使上海首先成为投资、交易、开发人民币金融产品的中心,并伴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 2006年11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进一步提出了量化目标,并提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要“以国家战略为统领、以增强集聚和辐射能力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强化监管为保障、以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基础”,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金融实力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规划》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以“一个核心、两个重点”格局建设,一个核心就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两个重点就是以金融改革开放先行先试和营造良好金融发展环境为重点。 2007年,根据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精神,上海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今后一个阶段,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是突出“五个重点”、实现“一个聚焦”。突出“五个重点”,即:积极发展金融市场,不断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支持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夯实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集聚金融人才,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智力支持;优化金融环境,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强化金融监管,加强风险防范,切实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实现“一个聚焦”,就是进一步聚焦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不断强化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集聚和辐射功能。具体措施是坚持“一个核心”和“两个重点”的基本思路,即以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为核心,以先行先试和完善金融环境为重点,不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2009年4月,《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19号文件”)发布,以国务院文件形式对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指导,进一步明确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为国家战略。19号文明确提出“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由此,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进入了快车道。 2009年8月1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正式施行。根据《条例》,上海市将设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 2011年,国家发改委专门印发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规划》,明确提出了确立上海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内金融中心的地位,并要形成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 2013年9月29日,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挂牌。 通过发挥自贸区“先行先试”及“破冰船”“试验田”作用,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重要内容之一就是金融改革开放,这也标志着上海金融中心建设步入新的更高层次发展阶段。由此,上海金融开放创新政策不断出台,金融创新力度持续加大。 2015年4月,上海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正式揭牌,陆家嘴金融片区、金桥开发片区、张江高科技片区等三大片区正式纳入上海自贸试验区,标志着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历经5年,三大片区都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的引领下取得了跨越式发展。 2018年11月5日,习近平主席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增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新片区。设立临港新片区,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揽全局、科学决策作出的进一步扩大开放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彰显中国坚持全方位开放鲜明态度、主动引领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 2019年1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202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推出。《行动计划》是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为争取到2020年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以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而联合制定的行动计划。《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上海基本确立以人民币产品为主导、具有较强金融资源配置能力和辐射能力的全球性金融市场地位。《行动计划》指出了建设目标和建设路径,明确了战略重点和推进举措,并从六个方面阐述了2018年至2020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这相当于明确了“路线图”。 2020年2月14日傍晚,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上海市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围绕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推出了多项政策,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按下了“加速键”。《意见》在上海前期改革开放实践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深化跨境人民币业务创新、开展人民币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发展人民币利率期权等试点,鼓励和吸引更多的境外投资者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配置人民币资产。 《意见》从积极推进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更高水平加快上海金融业对外开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方面为上海量身定制了30条具体措施,要求立足于临港新片区功能定位和产业体系,试点更加开放、便利的金融政策,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行绿色金融政策。《意见》聚焦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金融创新能力和全球影响力,围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探索更加灵活的金融政策体系、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发展。 总之,这一轮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更高水平、更宽视野、更大辐射面基础上的开放。 从1998年到2020年,回顾、总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历程,展望未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对于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总结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经验,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其一,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是深入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根本。自从党的十四大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确立为国家战略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给予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大力支持,并在不同时期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作出重要指示,提出新的要求。 其二,紧密依托市场发展、依托改革开放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突破的法宝。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最大的优势就是具备相对比较齐全的金融要素市场。目前,上海已基本建成了以金融市场为特征的国内金融中心,通过市场配置金融资源的金融体系基本形成。 其三,立足国内经济发展、依托长江三角洲城市群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基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定是建立在国内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首先立足于服务全国、服务长江三角洲,以国内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依托。另一方面,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也为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有利于提高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28年走过的历程,是历届上海市委、市政府领导直面严峻的国内外挑战,准确把握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及时调整推进策略,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切实抓住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加快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砥砺前行的历程。每一步,都精心布局、运筹帷幄;每一步,都谋定后动、蹄疾步稳;每一步,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咬定青山不放松”,28年锲而不舍,一切为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成这一目标的实现。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强调,按照既定目标,到2020年,上海要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及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将从打造更加开放的金融市场、塑造更具竞争力的金融功能、营造更有活力的金融生态三方面推进金融改革创新,在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中推进高质量发展。 二、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这是衡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实力的权威指标。 3月26日,由英国智库Z/Yen集团与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共同编制的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7)显示,上海位列全球第四 2020年3月26日,英国智库Z/Yen集团发布第27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GFCI)。这一最新指数显示,上海首次晋升全球第四,超过新加坡和香港,仅次于纽约、伦敦和东京,且与伦敦、东京仅有2分和1分的差距。 2007年,GFCI指数首次发布时,上海排名第二十四位,与第一名伦敦差距193分。2018年、2019年,上海已连续三期在该指数中位列第五位。而在本期指数中,排名第四的上海与第一名纽约相差29分。从10名开外,到稳居第五,再到全球第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成长轨迹也反映在每一期GFCI指数报告上。 此次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为:纽约、伦敦、东京、上海、新加坡、香港、北京、旧金山、日内瓦、洛杉矶。总体看来,本次排名变化较大,“纽、伦、港、新”的格局首次被打破。纽约对伦敦的领先优势进一步扩大,东京上升三位首次排名第三。 此后,上海在完善金融要素市场、健全金融机构体系、优化金融服务功能、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金融核心功能不断得到提升。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金融科技是未来全球金融竞争的制高点。GFCI指数报告敏感地关注到金融科技这一发展大势。从第25期开始,报告就金融科技设置专门章节。在这一环节,上海表现突出,连续四期排名前三,意味着上海正牢牢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契机,有望实现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弯道超车。这表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日益巩固,愈发受到全球经济金融界的广泛认可。 这是衡量一个国际金融中心实力的重要数据。 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额1934.3万亿元,较2009年约251万亿元增长近七倍。同时,到2019年末,上海持牌金融机构达1646家,较2009年末增加660家。2019年,上海辖区人民币跨境结算量9.78万亿元,相较2009年启动当年的约82亿元,增长量级以千倍计。 28年,经过几代上海金融人的努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已取得重要进展,并逐渐成为世界金融治理新的重要力量。 ——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最完备的城市之一。上海在金融中心建设方面,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全国性金融要素市场齐全,直接融资额超过12万亿元。 2019年,上海金融市场成交总额1933万亿元,是2009年的7.7倍;持牌金融机构达1646家,较2009年末增加660家;“上海金”“上海油”“上海铜”等以人民币计价的“上海价格”持续扩容。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我国金融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 近年来,上海金融开放步伐不断加快,继野村东方国际、摩根大通先后在上海成立外资控股券商后,贝莱德、路博迈、富达国际三家外资私募机构近期也纷纷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管理公司。截至2019年末,已有约72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上海,93家跨境资金池落地。到目前为止,全球十大资产管理机构、全国九成以上外资私募机构落户上海。上海已有合资证券公司7家(占全国50%),合资基金公司23家(占全国53%)。由此,上海作为中国金融开放前沿的地位更加凸显。 位于浦东陆家嘴的上海证券大厦。摄影:林卫平 ——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以下简称CIPS)、原油期货交易平台、上海清算所、上海黄金交易所、上海保交所、上海票交所、科创板等一大批新型金融基础设施建立,为金融产品安全、高效交易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CIPS是我国重要的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在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该系统于2012年4月12日开始建设,2015年10月8日上午正式启动。2018年3月26日,CIPS系统(二期)成功投产试运行。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满足全球用户的人民币业务需求。 截至2019年末,CIPS系统共有33家直接参与者,903家间接参与者,分别较上线初期增长74%和413%,覆盖全球6大洲94个国家和地区,CIPS系统业务实际覆盖167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多家银行法人机构。2019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业务188万笔,金额34万亿元。日均处理业务7537笔,金额1357亿元。 2019年7月22日上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首批25家公司正式上市交易。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共同为科创板鸣锣开市 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创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截至2020年6月12日,科创板实现110家公司发行上市,累计筹资额1274亿元,总市值1.71万亿元,日均交易额156亿元,上市股票涨跌幅中位数111.25%,两融日均余额86亿元。 自诞生以来,科创板对高科技公司彰显出较大的吸引力。51家TMT公司成功上市,板块的引领性和示范性显著。整体来看,以半导体为代表的“硬核”科技涵盖芯片设计到半导体材料、半导体设备再到IDM全产业链,以信息安全、云计算为代表的“软件”产业链公司和以电子元器件、高端电子材料等“硬件”产业链公司三分天下,分别有16家、20家和15家。 ——上海已成为我国金融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沪港通”“沪伦通”“债券通”、黄金国际板、国债期货等重大金融产品成功推出,跨境人民币业务、投贷联动、跨境ETF等业务创新层出不穷,为跨境资金互联互通提供了产品和渠道。 五年前,沪港通开启了中国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对外开放的大幕,加速了沪港两地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和国际化的历史征程,也为其后的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积累了经验,拉开了资本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 作为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的创新机制,沪港通增强了我国资本市场国际化、法治化和市场化水平。沪港通加快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步伐。在沪港通开通后,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相继开通,开启了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新纪元。不仅如此,伴随沪港通额度提升,以及QFII、QDII及RQFII的额度提高,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快车道。 从沪港通交易总量来看,据港交所统计,截至2019年10月31日,北向沪股通和深股通累计成交17.4万亿元,累计新增8600亿元人民币净流入沪深两地股票市场。香港和海外投资者通过沪股通、深股通持有的内地股票额由2014年的865亿元增至12212亿元。南向沪深港股通下港股通5年累计成交8.75万亿港元,累计新增9870亿港元内地资金净流入了港股市场。内地投资者经港股通投资港股由2014年131亿港元增至9995亿港元。显示内地和香港股市对彼此投资者具有强大的吸引力。2016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成功推出“上海金”定价交易业务和“上海金”人民币基准价 2016年4月,上海黄金交易所成功推出“上海金”定价交易业务和“上海金”人民币基准价。这是黄金交易模式创新的一小步,却是中国黄金市场价格形成机制变革的一大步。它为黄金相关衍生品提供了一个更加反映中国市场供求的定价基准,促进了黄金市场产品创新,为市场参与者提供了更多元的风险管理工具。推出至今,“上海金”交易、交割和清算各环节规范有序,价格形成机制公允透明,交易规模稳步增长。截至2019年6月,“上海金”累计成交量3882.44吨,累计成交金额超过1万亿元人民币;日均成交量近5吨,日均成交额近14亿元。 以“国际平台、净价交易、保税交割、人民币计价”为创新特点的原油期货自2018年3月26日在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上市以来,总体呈现出“交易平稳、结算流畅、交割顺利、监察严格、风控到位、舆论正面、功能初步显现”的良好态势。 截至2019年9月30日,原油期货累计开户超过8.7万个,按单边统计,全市场日均成交量超过14.9万手,日均成交金额超过691.6亿元,按规模计已跃升为全球第三大原油期货市场。标志着作为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期货品种的全业务流程已经经受了市场的初步检验,为品种的持续活跃和走向成熟奠定了可靠的市场基础,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2018年8月20日,上海金融法院揭牌成立,完善了金融审判体系。 ——上海已成为我国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在全国率先设立金融法院,颁布《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和《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健全信用与消费者保护体系,构建起金融科技生态圈,吸引逾47万从业人员在沪发展。 2018年3月29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的方案。这是金融消费者保护的一小步,也是金融法制改革的一大步。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将加快形成更具专业化的金融司法体制,进一步完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金融法治环境。作为中国金融法院的先驱,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同时也意味着我国进入法律专业化的新时代。 设立上海金融法院,目的是完善金融审判体系,营造良好金融法治环境。上海金融法院成立后,上海法院的审判体系将更加科学、更加合理。此外,上海金融法院的成立,也与上海知识产权法院、海事法院形成合力,共同为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大局提供更加优质和全方位的司法服务保障。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自2009年8月1日起施行。 《条例》的推出,是为了贯彻实施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家战略,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金融发展环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上海市实际而制定。 外滩铜牛,背景为浦发银行总行大楼。金文龙 摄 根据《条例》,上海市政府设立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议事协调机构,并在国家有关部门的指导下,负责协调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有关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制定和落实阶段性目标和各项措施。与此同时,上海市政府组织编制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上海金融发展资金,用于对金融人才、金融创新的奖励和金融产业发展的扶持。 2020年4月10日,上海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金融监管条例》),并自2020年7月1日起施行。《金融监管条例》旨在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及其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促进本市金融健康发展。是上海继2009年《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和2014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条例》后对地方金融组织监督管理进行的一次综合立法。 《金融监管条例》的颁布回应了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迫切需要,填补了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管综合立法的缺失,对于规范地方金融组织及其活动、维护金融消费者和投资者合法权益、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规范地方金融秩序和促进上海市金融健康发展,以及对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均具有里程碑意义。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与《金融监管条例》成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法治建设的“促进发展”与“监管治理”的双翼,共同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保驾护航。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8载砥砺前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风景这边独好。 三、坚韧前行,磅礴不息 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经过多年努力,上海已经成为中国金融对外开放的最前沿、金融改革创新的先行区。 2020年4月1日起,我国正式取消对证券公司、公募基金管理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这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特别是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建设带来了更多新的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11月视察上海时指出,上海要强化四个功能,即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积极配置全球资金、信息、技术、人才、货物等要素资源,以服务共建“一带一路”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加快提高上海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战略定位,努力掌握产业链核心环节、占据价值链高端地位;强化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勇敢跳到世界经济的汪洋大海中去搏击风浪、强筋壮骨。 习近平总书记的高瞻远瞩,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 2020年6月18日上午,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在上海隆重召开,主题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20:新起点、新使命、新愿景”。图为会场夜景 在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强调,上海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动力源,正在努力打造扩大金融开放的新高地。要立足自身优势,大胆开拓,不断创新,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在引领未来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站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新起点的上海,如何立足自身优势,真正“引领未来”?这对上海是一个全新的考题。 坚定不移深化改革。要在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进行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金融开放,全面推动临港新片区金融先行先试,不断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金融改革,力争建立与国际最高标准和最好水平相一致的金融开放政策和管理制度。 加大金融改革创新。要继续深入推动“三大任务”,进一步加快金融对外开放,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不断推出更多首创性、引领性、示范性的金融改革创新举措。要推动金融产品和工具创新,增强金融市场服务功能,推进人民币跨境使用。 深入推进科创板建设。要着力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与科创中心建设联动效应,持续深化科创板及注册制改革,对标纳斯达克等市场进一步增强科创板包容性和国际竞争力。 充分发挥带动作用。要继续加大金融对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支持,深化长三角金融合作,加强金融机构跨区域协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长三角重大基础设施等支持力度。 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要进一步提升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出新一批有影响力的金融对外开放项目,加快建设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和风险管理中心。 强化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要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要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这是新起点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必由之路。 加强金融生态建设。要完善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强金融中心建设与“一带一路”、自贸试验区、科创中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度联动,引领上海各区各展特色,合力形成金融生态环境的“上海范本”。从而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激发更强的市场活力。 加强风险监测预警。要继续优化金融营商环境,强化金融法治建设。要加大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监测预警,切实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提升金融中心软实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改革开放过程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呈现出了“能级提升、体系健全、扩大开放、改革创新”四大特点。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上海不断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功能。为此,上海将全力以赴强化四大功能,并将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放在四大功能之首,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上海将持续提升服务能级,朝着具有更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金融中心迈进。进一步打造金融开放的枢纽门户,大力推进全球资产管理、跨境投融资服务、金融科技、国际保险、全球人民币资产定价和结算、金融风险管理与压力测试等中心建设。进一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加大对中小微企业、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支持力度,大力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金融政策落地,大力推动更多科创企业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大力推动长三角金融服务一体化。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完善金融业发展支持政策,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吸引更多全球金融机构落户上海,以更优的营商环境激发更强的市场活力。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明天,将更加辉煌灿烂。 下一篇陆家嘴:一片红色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