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起帆:“抓斗大王”的诞生发表时间:2010-07-01 15:22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50年前,17岁的包起帆初中毕业,被分配到上海港木材装卸公司,当上了一名装卸工。公司每年要装卸几百万吨原木,不仅劳动强度高,而且生产效率低。加上原木常有晃动流串,稍有不慎就会发生伤亡事故,装卸工畏惧地称它为“木老虎”。1979年在一个月内竟有3名装卸工丧生于“木老虎”口中,包起帆也因受到“木老虎”的伤害,被调到机修车间当了一名修理工,专门负责修理码头上的起重机。由于钢丝绳磨损严重,一个月要换3到4根,司机们叫苦不迭。 1970年末,包起帆通过半工半读,把学到的知识用于工作岗位。工作之余、午休时间,他就钻进机房反复观察,发现钢丝绳的损坏是由卷筒2层卷绕偏角导致“咬绳”引起的。 包起帆回到家里,把缝纫机上的卷线圈拆下来做模型,作对比试验,发明了“变截面起升卷筒”。这发明,果然见效。码头上20多台起重机全部革新后,效果非常好。日本钢丝绳专家来港区进行技术交流,认为这是个了不起的发明,在日本可以申请“专利”。后来,《文汇报》刊登了一篇小文章,介绍了他搞革新的故事,这是他的名字第一次被印成铅字,包起帆激动得好几夜睡不着觉。 1981年,他从上海第二工业大学毕业后,回到南浦港务公司,在工艺科当工程师。那时,公司码头每年要装卸进口木材200至300万立方米,全靠工人下船舱,用钢丝绳捆扎后,再用吊机起吊。这种粗放的作业方式,险象环生、事故不断。 “码头上面的黄沙、石子能够用抓斗来抓,那么木头能不能用抓斗来抓呢?” 包起帆把这个想法告诉工友们,大家都说不行。 1983年10月,他到北京参加全国总工会召开的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每人发一支作记录用的圆珠笔,他无意识地将笔抓在手中一揿一揿,那笔芯一伸一缩。揿着揿着,他的眼睛突然一亮,“有啦!”圆珠笔的伸缩原理不是也可以移植到木材抓斗的启闭机构中去吗?回到上海,他就到丰华圆珠笔厂去请教。 经过许多不眠之夜,终于把圆珠笔的伸缩原理运用到了抓斗机上,试抓的那天,包起帆的心里也没底,因为他也不知道自己设计的抓斗能不能真的把木头抓起来。当他看到门机把12米长、50厘米粗的美国松一大捆一大捆地抓起来了,他的心都要跳出来了。“我们的木材抓斗成功了!” 但包起帆高兴得太早了。一艘2.5万吨的大船,船身宽24米,船舷两边有5米左右宽。原来人工卸木材,是以2米为深度,一层一层地往下卸,船舷两边的木材用钢丝绳拉出来;而抓斗只能在舱口从上往下抓,到了舱底后,船舷两边的木材却倒不下来,形成了一个V字形。如果此时再叫工人下船舱去,一旦船舷两边的木头倒下来,更容易把人砸伤。 创新发明不会一蹴而就。包起帆十分理解一些人的责难。他想:“如果木材抓斗像开汽车一样有交通规则,就好办了,船舱这么宽,如果总是从中间往下面挖,肯定会挖出一个V字形来。如果让木材抓斗贴着船舷的两边往下挖,船舷两边的木头就有可能会不断地往下滚。” 经过几年努力,包起帆终于搞成了一个木材抓斗系列。抓斗从3吨到25吨有十几种,有单索的、双索的、四索的,也有电动的,木材装卸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67倍,卸船期缩短了46%,特别是工人的安全得到了保障。从1980年代初开始,至今30多年了,上海港在木材装卸过程中再也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的伤亡事故。国家交通部统计,自从在全国港口推广木材抓斗后,至今没有发生过一起重大伤亡事故。 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后,进一步坚定了包起帆搞科技攻关的决心。木材抓斗成功后,他又把目光瞄准了“铁老虎”,发明了“单索生铁抓斗”“异步启闭废钢块料抓斗”“新型液压抓斗”等。这些发明成果创造性地解决了一批关键技术难题,不仅在全国港口推广,还在铁路、电力、环卫、核能等30多个行业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由此,包起帆被誉为“抓斗大王”。 发明创新改变了包起帆的生活。1996年4月,他被调到上海港龙吴港务公司任总经理,“抓斗大王”成为国有企业“当家人”。 2001年,包起帆调任上海港担任领导职务。在他的倡导下,上海港成立了技术中心。包起帆带着近200名技术人员刻苦钻研,在以后的3年里,技术中心获得或受理的国家专利有101项,超过上海港历年专利数的总和。 2001年到2004年,包起帆指挥着他的科研团队,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实现了码头运输从机械化到数字化的飞跃。国家权威机构做出鉴定:这项技术总体水平高,属国际先进,部分技术处于世界领先位置。 包起帆带领的一支年轻团队用数字化领跑世界港口,建设了我国首座集装箱自动化无人堆场、世界上首台全自动桥式抓斗卸船机、全自动散货装船机和我国首台全自动散货斗轮堆取料机,开了中国港口自动化的先河;他主持了外高桥四、五、六期集装箱码头建设,以现代物流理念规划码头布局,建立新型的集装箱港区功能模块横断面布置模式;率先实现双40英尺集装箱桥吊在港口的应用,为上海港成为世界第一大港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2005年包起帆(右一)和院士们在探讨自动化堆场
2006年8月30日,包起帆在人民大会堂“包起帆科技创新先进事迹报告会”上作报告 2010年7月1日,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日内瓦总部正式发布了包起帆领衔制定的国际集装箱标准技术规范文件。它是我国第一项国际公共可用技术规范,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这一标准规范的发布,预示了在未来集装箱标准技术领域,中国将有权引导国际标准讨论,而这对我国推进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提升国际集装箱运输透明度会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1年11月28日,国际标准化组织日内瓦总部以1票反对,16票同意,3票弃权,顺利通过中国制定的“国际标准”—— “ISO/PAS18186集装箱—RFID货运标签系统”。 最终的成功,来自自始至终的努力和奋斗!经过5年的精心维护和拓展,ISO 18186又于2016年通过了系统性回顾评审投票,被英国、荷兰、丹麦、捷克采纳为国家标准,日本和俄罗斯也计划采纳为国家标准,美国和德国确认该标准在本国得到了实际应用,展示了中国创新在国际上的生命力。 抓斗的发明使包起帆成为全国劳动模范,并成为享誉海内外的“抓斗大王”。 上一篇朱镕基到川沙县作调研
文章分类:
时代楷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