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高路:从主干道到上海第一个“一号工程”发表时间:1992-12-08 10:42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杨高路是浦东新区的一条呈西南向东北走向的干道,包括杨高南路、杨高中路、杨高北路和杨高北一路,全长24.5公里。它南起杨思镇,北起高行镇,故名。 杨高路始修于1956年。那年,上海的高桥区、洋泾区和杨思区合并,成立东郊区。曹匡人任东郊区区委第一书记,兼任政协主席。 那时候刚解放不久,人民群众政治热情很高,积极响应党的号召,搞统购统销、合作化,抓生产建设。民主人士与党同心同德,气氛很好。 发展生产,搞好东郊区的经济建设,是当时的首要任务。怎样才能把东郊区建设好呢?政协召开各界人士会议,广泛征求意见。大家提出:应该修建一条贯通全区的较宽阔的道路。东郊区是由高桥区、洋泾区、杨思区3区合并而成的,原来各区都有一段马路,但比较狭窄,并且互不连通,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很明显,东郊区内没有一条贯通全区的大路,对全区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都很不利。区委认为这提议很好,所以,区里下决心从杨思镇到高行镇 修筑一条大马路,这条大马路的北头与高行镇到高桥镇、高桥镇到三岔港的原有道路相连接。这条贯穿全区直达吴淞口对岸的大马路就叫杨高路。 筑这样一条大马路,是东郊区一项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工程。筑路要毁掉一些宝贵的农田,有的地方还需要居民搬迁。区委特地把这个重要决策向人民代表、政协委员通报,征求意见。人民代表、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进行了热烈讨论,大家纷纷表示赞同,开源节流,紧缩其他一些开支,以集中必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修筑杨高路。大家认为,虽然筑路要毁去一些良田,有的农民要搬离祖居,但是这些局部的损失带来的是总体性、全局性、长远性的效益,将促进浦东地区交通便捷,物流通畅,对东郊区未来的发展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 东郊区区委、区政府集中群众智慧,上下一条心修路。杨高路于1956 年开始修筑,翌年3月竣工。自杨思上南路至高行镇,长18.9 公里,面宽3.5米,路面铺碎石、煤屑。后来,对杨高路多次拓宽。1967 年拓宽至4.5米,1971年改铺柏油,1980 年拓宽至6~7米,同时延伸至高桥(此时杨高路的“高”寓意为高桥)。 1990年,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重要决策。随着一系列开发区的设立,浦东地区的交通需求也大幅增加,改建落后的基础设施成为浦东面临的头号难题。 1992年,南浦大桥即将通车,杨浦大桥正在建造,而作为浦东交通干道的杨高路还很狭窄拥挤,并且弯弯曲曲,这导致了浦西、浦东路况严重不匹配,也制约了浦东开发开放的进程。 1992年初,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海过春节期间,对上海的领导同志说:“我看上海一年会有一个变化,三年会有大变化,我相信浦东开发可以后来居上。”后来,上海人民将此简化为“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于是,上海市政府决定改建杨高路,把此项工程列为1992年的“一号工程”,并要求做到“四个当年”,即当年设计、当年动迁、当年施工、当年竣工,且质量必须优秀。1992年12月8日,浦东杨高路改扩建工程竣工通车,工程原计划工期665天,实际施工300天。 杨高路改建工程总长24.5公里,南起上南路,北讫江海路,总投资逾9亿元。由上海市政府组织工程实施,成立了由黄菊市长挂帅的领导小组。工程拆除了152家工厂约7万平方米建筑,搬迁了395家农户约4.3万平方米房屋,动迁了近200户居民。1992年1月25日开工,同年12月8日竣工通车。 因此,杨高路工程是上海实现“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最生动的体现。 原来的杨高路仅宽7米,现宽为50米,道路中央设了3米宽的绿化隔离带,两侧为32米宽的6快2慢8个车道,外侧各为4米宽的绿化林带和3.5米宽的人行道,上铺机制彩砖。 此后,杨高路又有几次整治、扩建。 2005年4月,对杨高路进行综合整治。对成山路至外高桥保税区5号门全长19.5公里路段进行“白加黑”(混凝土路面改为沥青路面)改造。在整治过程中同步实施“架空线入地”方案。在距地面15米下方开掘内径3米的杨高中路电力隧道,沿线10多座高压输电铁塔全部拆除,线路下埋。 2008年,杨高路再度扩建为8快2慢的道路。 杨高路将三林镇、世博园、陆家嘴金融贸易区、金桥出口加工区、外高桥保税区联系起来,它南连南浦大桥,北接杨浦大桥,与浦西紧密沟通,在浦东新区的高速发展中,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人们视为“黄金走廊”。 杨高路拓宽工程
文章分类:
空间开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