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解放初期浦东的青年团建设

发表时间:1925-09-30 09:52作者:梁毅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浦东历史上最早的团组织

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始建于1920年8月22日,由俞秀松等在上海的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成立。

浦东地区的团组织,始建于1925年9月。1925年1月,中共四大召开之后,浦东沿江地区的党组织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至1925年8月,已有6个基层支部,并成立了中共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简称“中共浦东支联会”),同年10月,“浦东支联会”改建为中共浦东部委员会,部委书记为张人亚。至11月,已发展到11个基层支部。党组织快速发展的同时,共青团组织也得到同步发展。至1925年9月,沿江地区已建立了5个团支部,有团员59名,共青团浦东支部联合干事会(简称“团浦东支联会”)也正式成立,支联会书记为叶放吾。“团浦东支联会”是浦东地区最早的团组织。


上海解放后浦东最早的两位团工委书记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市委在落实各区党组织建设的同时,对青年团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同年6月,团上海市委决定在十个区建立团工委,其中浦东区的团工委管辖范围包括高桥、洋泾、杨思三个区。

1949年8月,团上海市委任命曹匡人同志为浦东区团工委书记,周蔚芸同志为团工委副书记。

浦东区团工委书记曹匡人是位南下老干部,1949年7月从中央团校第一期毕业,被分配到上海工作。团工委副书记周蔚芸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地下党员。曹匡人与周蔚芸来到浦东后,克服了情况不熟、交通不便、地区又十分分散的种种困难,出色地完成了初期摸底的任务。开始工作时,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团工委一班工作人员十几人先后住过东昌路银行第八办事处、浦东大道震修路2号等处,条件艰苦,没有办公设施,没有床睡觉只能打地铺,日常吃阳春面,啃大饼。全区几十家大大小小的工厂、近十所中等学校、几十所小学,还有广大的农村地区,他们靠双腿走路,逐一进行认真调查,做到心中有数。


到防汛修塘第一线经受锻炼

1949年7月,团市委为了培养开展青年工作的骨干,举办了全市性的青年干部训练班(简称“青干班”)。浦东地区各中学的一批青年积极分子在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推荐下,被推荐到青干班学习。如,高桥中学、洋泾中学有一批同学,还有陆行中学的祝庭骏、沈智、仇昌浩、龚福祥、王建民、汤莼、张旭初等同学,团工委副书记周蔚芸担任青干班的指导员。

1949年7月24日,上海遭遇了一场突大海潮,狂风、暴雨、大潮汛同时袭来,浦东沿海地区受灾严重,多段海塘被冲毁,农田被淹没,大量房屋倒塌,灾民死亡达1613人。为了抢修海塘,时任上海市市长的陈毅亲临浦东高桥,指挥抢修海塘。市长到浦东修塘,在人民群众心中留下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为了给青干班的学员接受锻炼的机会,团工委安排浦东青干班的全体同学到南汇参加防汛修塘,在艰苦的修塘劳动中磨炼意志,经受考验。修塘工程竣工后,青干班的同学还合影留念,为浦东共青团的建设留下了历史性一页。经培训的青干班同学,后来在各项工作中发挥了积极带头作用,毕业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作出很好的成绩,不少学生还成了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的骨干。


建团工作从陆行中学开始

为了积极、稳妥地推进建团工作,经团工委研究,确定了先中学,后工厂、农村逐步发展的方针。而中学的建团,决定以陆行中学作为试点。原因是:

一、在浦东地区是一所有影响的中学。创建于1942年的陆行中学,前身是私立三修中小学,抗战胜利后报请市教育局批准,改为市办中学,1946年开始扩建校舍后,有校舍近百间,有可容500人的大礼堂,学校有高中4个班,初中8个班,学生671人,教职员工54人,学校具有一定规模,是浦东地区的一所名校,又地处浦东沿江地区中部,有上川铁路的交通方便。

二、陆行中学有一支经过青干班培训的青年骨干力量。解放前夕,不少同学在地下党组织的影响下参加了迎接解放的革命活动。经培训后又迫切要求进步,这些学生可以成为建团的骨干力量。

三、校长李之朴思想进步,作风开明。作为陆行中学解放后的首任校长,热爱教育事业,爱校如家,在师生中有较高威信。教师队伍中还有一位教学认真、群众关系好的地下党员马问蕊老师。建团工作有学校领导及教职员工的热情协助,工作会更有把握。

在学校领导的支持下,1949年10月,团工委书记曹匡人与秘书姚宏昌住进了陆行中学,经两个月时间的工作,建团任务圆满完成。学校经多种形式的广泛宣传,要求入团的青年很多。在隆重的入团宣誓仪式后,按班级成立了团支部,教职员工成立教工团支部,全校成立了团总支。经青干班培训的祝庭骏同学,当选为团总支书记。

陆行中学的建团工作取得经验后,很快在浦东地区全面开花,团工委先后在高桥中学、洋泾中学、杨思中学,以及其他中小学校的师生中分批开展建团工作,也在工厂、农村地区逐步完成了建团任务。


抗美援朝中的浦东团组织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美帝把战火烧到我国东北边境。1950年10月,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决定“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并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鲜作战。

在全国各地掀起轰轰烈烈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运动中,浦东团工委和广大团员也积极开展时事宣传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组织捐献飞机大炮的同时,号召参军参干,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其中洋泾中学的爱国青年近200人分三批参军参干,青年团员在参军中起了模范带头作用。

第一批,1950年10月,80名高一至高三的同学入伍。

第二批,1951年1月9日入伍。

第三批,1951年7月13日入伍。

巧合的是,曾在洋泾中学担任老师的浦东祝桥人连柏生,一位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战火考验的革命老战士,抗美援朝战场上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公路工程总队长,这不仅是洋泾中学的骄傲,也是浦东的骄傲。

50年后拜访革命前辈曹匡人

2002年,笔者在浦东新区政协工作期间,为了编写建国后50年的政协发展史,写好《回眸浦东地区政协》一书,有计划地拜访建国初在浦东地区政协工作的老领导,在洋泾区、高桥区、东郊区担任政协领导的革命前辈曹匡人,也是重点拜访的对象。

2002年的6月19日上午,我走进了曹匡人老前辈的家,零距离倾听前辈讲述革命斗争的故事。从交谈中了解到,1950年浦东的建团工作打下基础后,曹老被分配到上海市洋泾区、高桥区、东郊区等单位担任主要领导,他讲述中深情地说:“在浦东工作了30年,做了两件很有意义的事,一是1956年组织修建杨高路,二是在南汇县时组织开挖大治河。”接着又风趣地说:“解放初我与周蔚芸同志一起参加浦东地区团组织的组建。我俩原本互不相识,是共同的理想,是艰苦的工作,把我们从同志关系发展到革命伴侣。”真是意外的收获,一条重要的文史线索!也许是巧合,说到这里,周蔚芸正好从外面进门,相互间都会心地笑了。

四个月后,曹老不仅撰写了《集各界智慧 修建杨高路》,为《回眸浦东地区政协》一书赐文,还撰写了《浦东地区青年团的发展从陆行中学开始》一文。老前辈的文章,为浦东留下了重要的亲历史料,弥足珍贵。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