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在山东战场的林达发表时间:1937-11-04 20:36来源:《百年蒲东的红色记忆》 林达、原名林有璋。1914年出生于江苏省南汇县老港乡(现属浦东新区老港镇成日村)的一个农民家庭。林达的父母都是勤劳俭朴的农民。他上有两个哥哥,但相继夭折,因而他备受父母疼爱,为他取奶名“野宝”。他天资聪明又好学,从私塾到小学,成绩优秀,高小毕业成绩全校第一,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上海市立新陆师范学校。
林达 “九一八”事变,林达和他的同学们积极地投身于抗日救亡学生运动中。期间结识了共青团员蔡志伦(又名蔡辉、蔡悲鸿)。1933年,林达从新陆师范学校毕业,经人介绍,进入江南造船所(现为上海江南造船厂)任职员。 1937年11月4日,日军从金山卫登陆,路经南汇老港二灶泓时,一路大肆烧杀,林达的婶母、堂弟、外甥女惨遭杀害,林达及其二弟、三弟亦被打伤。国恨家仇,如烈火燃烧,更坚定了他抗日的决心。1938年初,中共江苏省委派陈静在蔡志伦的陪同下,到南汇开展抗日救亡运动,并组建了中共浦东工作委员会(简称“中共浦委”)。在“中共浦委”的领导下,林达和连柏生、王才林、王义生等积极筹建抗日武装。为建军需要,党组织授意林达出任长沟乡(解放后改名东海乡)乡长。 1940年3月25日,日军对林达的家进行了疯狂的报复。他家财产被抢,房屋被烧,父亲(林思礼)被抓,五位亲人被枪杀。二位弟弟(林有德、林有仁)和贤弟潘锦国都受伤。这不仅没有动摇他的革命意志,反而加深了他对日寇的仇恨。林达鼓励当地很多青年加入了抗日游击队。他的胞弟、胞妹和堂弟林志才(于1940年10月22日在浙东余姚横河战斗中牺牲)、贤弟潘锦国、龚银龙和友邻青年如杨定(1942年7月,杨定奉命调任浙东任三北经济委员会二科科长)。 1940年5月,林达奉命赴江南人民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简称“江抗”)教导队受训。9月,返回浦东部队,任“抗卫二大”中队副兼教导队队长。不久,“抗卫二大”改编为“国民党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五支队”。1940年底,任淞沪游击第五支队第四大队(简称“五支四大”)副大队长,大队长周振庭因病离职休养,林达代行大队长职责。 1941年6月16日,蔡群帆、林达率领淞沪“五支四大”136人南渡杭州湾,进入浙东登陆(余)姚北后的第三天,就在相公殿的向天庵打了一个漂亮的伏击战,这是浙东敌后抗日的第一战,我无一伤亡,毙伤日军各8名,迫使日军弃尸两具狼狈溃逃,其中一名割下一条手臂窜回敌营,首战告捷。 林达不仅是一个带兵打仗英勇机智的指挥员,而且也是一个出色的统战工作者。他主动派员拜访薛天白,薛对林赞扬备至,当场许愿将“五支四大”扩编为第三战区淞沪游击第三支队,任林为支队长。因林有璋的名字在浦东已经很红,要林有璋改个名,于是以林达的名字上报加委了,这就是林有璋改名林达的由来。 从此,林达驰骋浙东疆场。1942年七八月,林达在司令部首长统一指挥下,与兄弟部队一起,向国民党顽固派忠义救国军艾庆璋、平湖抗日自卫总队和海匪王八妹等部2000余人展开了自卫反击。连续作战半个月,彻底歼灭了艾部,夺取了浙东第一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巩固了“三北”抗日根据地。“三五支队”的威名震撼了浙东地区。 1943年初,何克希率司令部和三支队从“三北”到四明山区,林达率三支队一部挺进鄞西,配合地方党开辟新区工作。林达深入虎穴,与郭青白会谈,共商合作抗日大计。当宁波日军决心向西樟村地区实施报复性扫荡时,郭部为保存实力不敢迎战,请求林达派兵驰援。林达为了打开鄞西局面,亲率三支队一部,连夜冒雨翻山越岭,赶赴樟村东南之郑家迎战日军,战斗达6小时之久,为郭部解了围。郭为此感激涕零,致函林达相助之恩。 1943年11月,浙东第二次反顽自卫战爆发,国民党调集3万多兵力向我四明山进犯。林达和第三支队奋勇迎击顽敌,大俞一战,击溃“挺三”疯狂进攻,突袭奉化东西岙,顽军遭我沉重打击,溃退嵊县。在与敌激战中,林达身先士卒,负伤后仍继续指挥作战,使纵队首长和司政机关安全转移,与“三北”自卫总队胜利会师。 林达在浙东敌后创下了许多出色战例,如仅耗弹4发,10多分钟解决战斗,生俘日军少佐军事顾问吉永久寿秀、伪军上校总队长及以下官佐11人、士兵17人的奇袭洪桥之战,便是其中的一例。 1944年1月5日,浙东游击队正式宣布改编为新四军浙东纵队,林达改任三支队政委。 1944年7月,洪魏之战,当场击毙伪营长麻应理之卫士等10余名,击伤伪军20余名,缴获快慢机、步枪、子弹、装弹机等全部武器等物。林达亲率第三中队和第一、四中队勇猛冲峰,击溃武器精良弹药充足的伪中警团4个连,给敌人以惨重杀伤,我部也有些伤亡。此战受到司令员的表扬和嘉奖。 1945年5月,林达和副支队长周瑞球率领三支队参加围攻田部坚固设防的军事重地许岙,部队以“消灭田胡子,为浙东人民除害”的战斗口号投入战斗。当上虞敌人一批批增援时,林达指挥部队将其一次次打退。经过14个日日夜夜英勇奋战,攻克大小碉堡28座,除田岫山带几个随员潜逃外,横行一时的“挺四”全军覆灭,解放了第一座县城上虞。 林达从浦东到浙东,肩负党的开辟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任,率部驰骋在“三北”、四明广大地区,直至抗战胜利。在历时四年半的艰苦卓绝的对敌斗争中,出色地贯彻执行了党的统一战线政策,取得了粉碎日伪军无数次的“蚕食”“扫荡”“清乡”和三次反顽自卫战的胜利,战功卓著,为创建和发展浙东敌后抗日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谋求和平,浙东纵队奉命北撤。1945年11月,在江苏涟水整编为新四军第一纵队第三旅,林达任该旅第九团政治委员。部队进入山东,驻防于泰安地区。林达按照今后大兵团作战高度统一的要求,重视部队的管理教育,严格组织纪律,克服存在于部队中形形色色的游击习气,他举办连以上干部学习班,学习朱总司令的《怎么带兵》《怎么练兵》各个章节,亲自上课。历经5个多月的战备训练,九团这支新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得到普遍提高。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的前夕,林达率九团会同兄弟部队一举攻克伪军长期盘踞的泰安城,全歼守敌4000余人。 当全面内战爆发,林达率九团投入了伟大的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为完成作战任务,倾注了全部的精力和智慧,奋战在齐鲁战场。1946年12月,宿北战役开始,林达率九团为旅前卫团,指挥部队向曹家集之敌发起猛烈攻击,歼敌工兵营、骑兵营大部,俘敌600余人。拂晓,当敌人发现我部孤军深入,兵力不多,部队却被敌包围。林达临危不惧,血战曹家集,为宿北大捷作出了贡献。 1947年5月,在震惊中外的孟良崮战役中,林达率九团担任坚守界牌、天马山阵地,阻击敌二十五师东援敌七十四师的艰巨任务。1947年7月,为配合刘、邓大军南下大别山和粉碎敌人重点进攻,华东野战军向鲁西南出击,转战于津浦路两侧。18日,当九团强渡沙河时,敌人轮番俯冲扫射,狂轰烂炸,林达为了指挥部队隐蔽,不幸中弹负伤,流血不止。在生命垂危之际,他对身旁的同志说:“我不行了,没有完成任务,光荣的任务要你们去完成。”当天下午林达光荣牺牲。 林达从24岁参加革命起,一直英勇顽强地战斗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惟独不想着自己。在浙东抗战时,浙东游击纵队司令员刘享云、何克希同志给林达介绍了一位女同志付尔(解放后曾任河南省中共洛阳市宣传部办公室主任,1984年离休),同志们都劝他们结婚,但他总是说他俩的婚事要等到革命胜利后办理。 林达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把一切都献给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他那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将永远留在浦东和浙东人民的心里。 上一篇解放前夕的川沙地下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