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红色版画家江丰

发表时间:2022-06-25 20:00作者:徐文昶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江丰(1910—1982),原名周熙、周介福,浦东川沙人。少年时家贫,曾业余在“白鹅绘画研究所”学习西画。后受鲁迅倡导的新美术影响,开始创作革命题材的版画。1931年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任执行委员,与张眺、于海等组建进步美术团体“上海一八艺社”,并参加鲁迅支持的“木刻讲习会”,1932 年 3 月参加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创作木刻版画宣传抗日救国。“七七”事变后,赴延安主编《前线画报》。继而被调至鲁迅艺术学院,任陕甘宁边区美术界抗协主席。1949 年新中国建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党组书记。


江丰.jpg


抗战时期的江丰


新兴版画运动的开拓者

江丰是我国新兴版画运动的先驱,是鲁迅先生创办的我国最早的木刻讲习班 13 位学员之一。他不慕名利,埋头苦干,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坚持在美术岗位上,忠实地完成组织上交给他的各项工作任务,他自 20 世纪30 年代起便是名副其实的革命美术家,他的创作实践以及他的社会活动和生活作风,都保持了一个革命美术家的特色。当时,他是以地下党员的身份,在一些进步美术团体之间担任组织联络工作。通过冯雪峰然后与鲁迅取得直接联系,亲聆鲁迅的教导和指示。当“艺社”遭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而不得不解散以后,1932 年,江丰又和艾青组织“春地美术研究会”,继续开展革命美术活动。主张“艺术为社会服务,成为教育大众、宣传大众与组织大众的有力工具”。为了使艺术从象牙塔里解脱出来,把美术作品送到广大工人中间去,他们用钟灵印刷机、油印机和石印机为上海的抗日团体印画报,江丰负责此画报的编辑出版工作。鲁迅先生曾托冯雪峰向他们要了一些画报专门珍藏起来,今天这些画报作为革命文物被保存在鲁迅博物馆。

中国的新兴版画,向来是以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具有鲜明的革命性战斗性为其特色。这一方面当归于鲁迅先生的倡导,另一方面也因为有了像江丰这样的一批老一代版画家,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了正确的革命艺术方向,奠定了牢固的基础。江丰当时是“美联”成员,他除了忙于木刻运动的组织工作外,还创作了带有强烈的革命倾向性的木刻作品,如《劳动》《老人》《示威》《到前线去》《母与子》、《码头工人》《要求抗战者,杀!》等。这些作品有的揭露旧社会的阶级矛盾,表现劳苦大众在生活线上的痛苦、挣扎、反抗,有的宣传汹涌澎湃的抗日救国运动,同时在艺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

抗日民族战争的烈火,进一步燃起了革命美术青年们的热情,江丰是最早奔向革命圣地延安的版画家之一。他随身带去的 200 多幅木刻作品,使延安的美术青年首次得到观摩国内木刻家原作的机会。同时,已先后集中于延安的一部分木刻家,也创作了一批新作常在延安街头展出。除江丰外,尚有胡—川、陈九、温涛等人的作品。那时,江丰在八路军政治部宣传科工作,是他首先注意提出了版画的民族化问题,他在一篇文章中提到:“延安的木刻,—个显著的特色,那就是艺术形式的日趋民族化。延安木刻民族化的探索,有明确的目的,是以群众化为前提,促进木刻作品适应工农兵群众的欣赏习惯,更好地成为激发他们革命觉悟的精神食粮。”他还极力主张木刻与年画形式结合,号召延安的版画家学习中国民间木板年画的优秀传统。他自己以身作则,从事木刻年画创作,在延安最早出现的两张木刻年画的作品,便是江丰创作的《保卫家乡》和沃渣的《五谷丰登》。这两张作品用油彩各套印了 40 份,供鲁艺春节宣传队分发给农民装饰家庭之中。至此,“新年画逐步成为有组织有领导的木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由延安发展到陕甘宁边区各地”。

新中国成立后,江丰服从安排,担负着美术领导岗位上繁重的工作,他始终对我国的版画事业予以最大的关心和支持。在他先后主持领导工作的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都成立了专门的版画系,使过去在旧的艺术学府里得不到一席之地而遭到岐视、排斥、打击的革命画种,能成为社会主义美术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计划地大量地培养版画专门人才。同时,又在他主要负责的全国美协设立了版画组,开展、推进全国的版画创作活动;并于1956 年和美协的其他领导一同倡议创办了《版画》杂志,实现了鲁迅先生前的夙愿。他还亲自抓版画队伍的培养,抓版画创作及其理论的建设。每次中外版画展览会和版画座谈会,他都尽可能亲自参加并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带有指导性、建设性的意见。根据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按不同时期客观现实的需要,有不同于过去的新要求。如:1954 年在北京由美协召开的捷克版画展览座谈会上,他提出版画应着重强调艺术性的提高,重视版画的欣赏价值,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不断变化的审美需要。他还劝大家向捷克版画家学习善于表现自然风景的才能和技术,使与会的版画界人士同时受到新的启发。1956 年,他参观“墨西哥版画展”时,又提出了墨西哥版画不但在内容上富有战斗性,而且在表现形式上也充分发挥艺术的特点,创造了新的独特的版面艺术语言,其“捏刀向木,放刀直干”的精神值得学习。

1957 年,江丰在政治上受到了不应有的打击,可他仍以一个革命者的胸怀,一如既往地倾注于党的美术事业,积极对待各项工作,表现了他胸襟坦荡的高贵品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更加珍惜晚年,表示要努力争取为党和人民做更多的工作,他在百忙中仍然时时刻刻想到我们的版画事业,不仅想到今后版画发展的前途,而且还深切缅怀过去已故的版画界老同志,他在《永生版画集丛》书刊前言中说:“正是他们在党的领导下和鲁迅先生辛勤的培育下,开辟了一条艺术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的道路,正是他们为此后的版画艺术奠定了正确发展的基础。他们的贡献与作用理应载入史册。”

也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大家根据新形势的需要和广大版画工作者的要求,倡议成立中国版画家协会,江丰接受大家的拥戴当了名誉主席。


富有开拓精神的美术教育家

在我国美术教育史上,有些人是颇负盛名的,江丰是其中一位。他和美术界的志士同仁一起,在贫瘠的黄土高原,在僻远的河北农村进行着意义深远的美术教育实践,把毛泽东提出的“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贯彻到解放区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开辟了另一条具有崭新意义的康庄之路,使解放区的美术教育率先迈进了“人民美术教育”的新阶段,为实现新民主主义的美术教育向社会主义美术教育的转变,作了理论和实践的有益探索和充分准备。他不仅亲身参加了改造旧式美术学校的实践,而且成功创建了中国式的新型的社会主义美术教育体系,肩负着美术教育史上起、承、转、合的历史使命,为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途径。他这一卓越的历史贡献值得我们永远珍重。

早在 40 年代于“延安鲁艺”华北联大期间,江丰和蔡若虹、王曼硕等人一起,在毛泽东“为人民大众服务,为政治斗争服务”思想的指导下,创造了解放区美术教育的新经验,这就是艺术教育与政治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这些原则融注于教学制度和教学法中,又形成了课堂教育与社会教育,业务教育与思想教育,基本练习与创作实习,教与学、学与用相结合的新教学制度和教学方法。这一整套美术教育新经验如同和煦的春风,给美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蓬勃的生机。较之“五四”以来历次美术教育变革,它是更为伟大、更为深刻的革命,它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与各种资产阶级文艺思潮相区别的、人民美术教育事业的经验总结。在革命美术教育新经验的正确领导下,延安鲁艺培养和集萃了一代精英。古元、彦涵、力群、罗工柳……他们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在艺术创作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的作品,不仅生动地塑造了工农兵的形象,展现了人民革命斗争的历史,而且形成了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解决了“五四”运动以来新美术始终未能解决的大众化民族化的问题。

1949 年全国解放,江丰从老解放区到杭州主持“国立艺专”工作,江丰在把旧式美术学校改造成新型美术学院的教改工作中,作出了两项大胆的异乎寻常的决定。一是根据我国革命美术事业发展的情况,在中央美院和中央美院华东分院,把版画专业纳入系的体制,使这个在鲁艺精心培育下兴起的,经历了斗争严峻考验的,为革命作出卓越贡献的画种,成为社会主义学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把素描写生作为国画系的基础课之一,提高写实和造型水平,从而使国画更好地反映现实,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江丰是个始终把人民放在心扉的美术教育家,始终坚持美术教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坚信人民所喜爱的艺术语言是现实主义。我们的艺术,第一,人民要看得懂……艺术要符合今天人民的欣赏习惯;第二,人民看了要能够得到好处,艺术要对他们有意义。

江丰是我国无产阶级美术教育事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美术教育工作中开拓的新领域,成功的治教方针和办学原则,以及在教学方法中的新建树和新经验,不仅至今仍在被效法、沿用,被视为成功之鉴,而且也具有某种未来教育的因素,是对社会主义美术教育思想的重要贡献。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