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档案颂辉煌
——浦东新区引领之路在线史料展
内容详情

吴仲超:从县委书记到故宫博物院院长

发表时间:1930-08-09 19:43作者:陈志强来源:《百年浦东的红色记忆》


37年前,即1984年10月7日,83岁的他辞世而去。讣告称:“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在中国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目标,唱响“春天的故事”的时候,这位老人以最静悄悄的方式远行,且不要人们“送行”。他留有遗嘱:私人存款全部留给故宫博物院,作科学发展基金。于己、于家族,他什么都没“保留”,什么都“不要”。

他留下了姓名:吴仲超,浦东南汇大团人。

大团镇是上海浦东新区东南片的一个大型集镇,古代制盐业兴旺,商业繁盛,人称“金大团”。走进大团镇老街,两旁都是明清风格的古旧老楼。永宁东路18号,临街墙上有一块醒目的大理石铭牌:吴仲超故居,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穿过老屋过道,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栋古色古香的二进四合院,中间是客堂,两边厢房,后进为二层楼,属清代的砖木古建筑。老屋建造得坚固精巧,客堂正门是四扇雕花门,图案非常漂亮,每一扇的门板上方,都雕着一匹马,从卧着的,到半起的,到飞奔的。下面是人物雕花,其中一扇雕着书生和小姐,周围有假山芭蕉。这些木雕刀笔流畅,镂刻精致,栩栩如生。奇怪的是,有两扇门上的人物雕像看上去模糊不清。据吴仲超的侄子——吴宗援介绍,文革的时候,因为怕这些雕花图案会招灾引祸,家里人就用刀子铲平并嵌入了油灰。

一百多年前,吴仲超的父母当时在大团镇上做小生意,在此置了一方田地,建造起了两层砖木小楼。故居现仅存北侧房屋,有房14间,占地面积209平方米,建筑面积337.28平方米,临街平房4间,靠东第二间为墙门间,重檐二层楼正房8间,一正二厢格局,大厅6扇格扇门桾板雕花,7梁架。都是砖木结构,硬山灰瓦顶。

历经百年沧桑后,故居存在墙体和梁木开裂、屋面渗漏等现象。为此,2018年2月政府部门拨资予以抢救。对建筑主体、屋面屋架、门窗墙面等进行修缮加固,对老化的电路进行改造。修缮工程消除了安全隐患和漏水问题,改善了老建筑的生存环境,达到了保护和再现古建筑的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作用。

走进故居,墙上挂有新四军时期吴仲超与两位战友的合影,还有他的黑白遗像,旁边玻璃框里镶有报纸刊发的讣告原文。只有这些图文资料,才让我们惊觉这座寻常的老屋曾是一位经历了惊涛骇浪的革命家居住过的地方。

吴仲超,1902年出生于浦东大团镇,7岁起就在父亲任教的私塾读书。16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新场镇信隆当铺当学徒。1927年秋,他考入上海法学大学(今华东政法学院),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为了在浦东开展农民运动,党把他派回家乡,在大团以教书为职业,在白色恐怖下开展秘密革命活动,不断发展党组织,发动开展盐民抗捐税斗争。

泥城暴动时,他是中共南汇县委书记

1930年8月,吴仲超和沈千祥、姜文奎、宋根生等领导人在泥城发动武装暴动,在浦东大地上第一次升起革命红旗。

泥城是南汇东南沿海的小镇,俗称“泥城角”。1930年7月上旬,中共江苏省委派巡视员黄理文来南汇调研,听取了县委书记吴仲超的汇报。翌日,在吴仲超的陪同下黄理文到了泥城。中共江苏省委考虑到群众已经充分发动起来,时间成熟,决定在泥城进行暴动。

1930年8月9日,在今彭镇南朱木春楼房前的海滩上聚集了农民、盐民1000余人,沈千祥作了简单的动员,中共江苏省委巡视员黄理文讲话,暴动群众手持大刀、扁担、铁鎝向马泐港盐厫进军,驻在那里的30名盐警狼狈逃逸,群众烧毁了盐厫,接着进军大地主恶霸叶冬生家,又向泥城警察分局奔袭,他们破门而入与敌人短兵相接,激战半小时,打死警察7人,俘虏1人,余敌仓皇逃走,缴获短枪10多支,子弹数百发。接着又进军南横港大地主朱心田家,搜出短枪3支。10日上午,暴动队伍在朱心田庭院设立了泥城暴动指挥部,在大门前升起了中国工农红军旗帜,宣布成立泥城苏维埃政权,建立了工农红军22军。泥城暴动是泥城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旗日报》在头版头条以《轰轰烈烈,泥城地方暴动——占领市镇收缴反动枪支成立苏维埃和工农红军,号召群众实行土地革命》为题,详细地报道了经过情况。

泥城暴动前,吴仲超特地送来2支三号驳壳枪。泥城暴动失败后,沈千祥带人潜入大团镇,找到没有暴露身份的地下县委书记吴仲超报告情况,经研究,决定将暴动队伍暂时分散隐蔽,把武器埋藏起来。

泥城暴动虽被敌人镇压下去,但它在南汇这块土地上第一次升起革命红旗。

据吴宗援回忆,1938年12月中旬,周大根同志在汇角抗日战斗中英勇牺牲后,组织上曾将周大根烈士的后代——当时还不满10岁的周到、周文玄秘密送到大团镇上的吴仲超家里,藏在阁楼上,吴仲超的母亲和嫂子给予了生活上的照料。约半个月后,又由组织上同志将周到、周文玄秘密转移。

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任新四军战地服务团副团长、中共苏南特委书记、中共苏皖区委书记、江南抗日义勇军东路司令部政委等职。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共中央华中分局秘书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副秘书长、华东局党校副校长等职。

南汇解放时,吴仲超曾回到家乡

吴仲超青年时,曾由父母作主介绍过一门婚事,是镇上一位郎中(医生)家的姑娘,但吴仲超没有答应,他说,我是要出去(革命)的,不愿连累人家。后来,吴仲超把毕生都献给了革命事业,一直没有成家。

1949年4月,南汇解放时,吴仲超曾到大团镇老家来过,是骑着马回来的,有好多站岗的战士,很匆忙,“烧菜都来不及”。吴仲超在出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后,因公务繁忙,很少回老家探亲,书信就成了他与家乡亲人联系的唯一方式,在给侄儿吴宗俊的一封信中,他写道:“学习是成为有觉悟的有知识的劳动者。一个学生,不管是什么样的学生,绝不可有高人一等的想法。思想好是第一。”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他为人正直、尊重知识的思想。虽然吴仲超地位崇高,但他平易近人,刚正不阿,吴仲超的两个侄儿一个是大团中学的教师,一个在金山石化厂工作,都是通过自己的勤奋学习得到的普通工作。

呕心沥血,新中国文博事业的开拓者

吴仲超同志既是一位久经锻炼的革命家,又是新中国故宫文博事业的开拓者。他天资聪敏,过目不忘,在新场信隆当铺的10年学徒经历为其日后的文博工作奠定了基础。解放战争时期就出任山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一方面组织工人、农民奋勇作战,另一方面为党和人民收集、保存了大批珍贵文物。

1954年,吴仲超出任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中共中央文化部部长助理。他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30年,组建了古建研究、设计和维修的专门队伍,经过艰辛努力,终于修复重现了故宫金碧辉煌的庄严面貌。他研究建立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造就了一批在书画、铜器、瓷器、玉器等文物鉴定方面的人才队伍。他坚持在故宫里不搞假古董,说:“否则,可能会给人一种印象:你们的古董都是假的!”他总结的文物工作的五个环节:整理、登记、制卡、庋藏、修复和复制,至今仍为博物院的法则。

文革期间,吴仲超遭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诬陷和迫害。在艰难的逆境中,他坚信党、坚信群众,坚持原则,维护真理。1984年10月7日,83岁的吴仲超辞世。根据生前遗愿,丧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他留有遗嘱:私人存款全部留给故宫博物院,作科学发展基金。

43吴仲超(温爱珍2016-3期杂志文章配图).jpg

吴仲超


43吴仲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状(温爱珍2016-3期杂志文章配图).jpg    43吴仲超任华东军政委员会人民监察委员会委员状(温爱珍2016-3期杂志文章配图).jpg

吴仲超的任命通知书



文章分类: 泥城暴动时代楷模
分享到:
首页      |      红潮拍岸      |      热血丹心      |      春风拂面      |      引领时代
联系电话:021-28949999
联系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迎春路520号